翻開 1920 ~ 1950 年代的歷史扉頁,屬於民國時期的風華,一直是華語藝術作品酷愛下筆著墨的題材,想像自己置身於上海法租界的繁華十字路口,中西建築風格交雜於都市天際線,首先映入眼簾的,並非寬鬆的中式傳統「長袍馬褂」,而是時髦且修身的「西裝革履」,後者在 19 世紀末的華人世界,是一種「文化的舶來品」,輾轉多年後,在 20 世紀,便成了不分中西,男性在社交場合能博得好印象的穿搭第一首選。
007系列電影飾演者的來去匆匆也許各有優缺,可主角 James Bond 的紳士形象卻永遠離不開那看似彬彬有禮的狂野浪漫。(圖/IMDB 官網)
分享本圖中西紳士文化的融匯
根據英國 19 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牛津學者 Cardinal Newman 的《大學的理念》所述,「紳士」(gentleman)擁有「溫柔、和藹、自由、理性和坦率」等特質,更進一步指出「紳士永遠是我們待人接物的最高榜樣」,體現了西方世界以人格特質先行,將紳士視為一種男性能盡力效仿的古典觀念。
至於近代傳統中國社會所定義的紳士,更像是一層社會階級的別稱,作家張仲禮在《中國紳士》一書中特指的紳士( gentry ),意味著「在地方上的政治、經濟及社會上擁有特權的利益階級」。於是我們得以發現,西方紳士文化在傳入亞洲後,有了截然不同的詮釋,因此,本次 1% STYLE 將在 《上海灘》、《悲情城市》等風靡一時的華語影視作品中,聊聊民國初期與光復時期的中國、台灣如何利用紳裝和影視藝術的結合,來走出自己的「紳士道路」?以及服裝之於男性何以成為一覽世界變遷的窗口?
人人嚮往的 20 世紀東方時尚明珠 ——《上海灘》
上海灘電視劇於1980年播出後一度在中國創造將近 90 %的超高年收視率(圖/IMDB 官網)
分享本圖1980 年播出後便風靡全香港的民初劇集《上海灘》,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每當戲劇播出時便造成香港街道萬人空巷的「現象級」風潮。劇集把中國五四運動至抗日戰爭期間上海獨樹一格的城市光景都烙印在了所有觀眾心中,直到現如今談起老上海時都會不由得哼起「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的同名主題曲旋律。
劇情講述來自北平燕京大學的學生許文強(周潤發 飾)在五四運動中失去了愛人而後被捕入獄,過了三年的牢獄生活後,決心隻身來到繁榮的上海為前程奮鬥。初來乍到的他舉目無親,徬徨中結識了窮苦的賣梨小販丁力(呂良偉 飾),兩人結為好友,後經上海交際花方艷芸的介紹下加入了上海黑幫,於上海法租界嶄露頭角,一步步邁向上海權勢巔峰的幫派故事。
上海灘電視劇中,戲服還原 1930 年代上海民眾偏好穿西裝以彰顯社會、經濟地位的消費風貌(圖/IMDB 官網)
分享本圖劇中兩位主角許文強與丁力的衣著顯露出 1920 至 1930 年代的上海時尚穿搭,精心剪裁的直條紋雙排扣西裝搭配西式軟呢帽、巴拿馬帽等帽款,並以領帶、領結、袖扣與手錶等襯之,不僅成了兩人標誌性的搭配,更凸顯了上海灘仕紳族群的自信優雅,雖說因戲劇的商業考量而對服裝設計的用色進行較為大膽、浮誇的處理,卻也更表現出上海在經歷第一次鴉片戰爭( 1839 - 1842 )戰敗的五口通商後,因大量西方文化隨之湧入,使亞洲社會比以往更勇於嘗試大膽的穿衣風格。
有趣的是,《上海灘》所描繪的人物生活及消費模式,與 20 世紀末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物質至上的社會風氣頗為相似,從許文強住進大洋房、頻繁替換訂製西裝等橋段之細節可見角色社經地位的顯著改變。中國現代作家茅盾曾將 1920 至 1930 年代的上海生活模式評論為「緊張都市生活節奏」,經濟的快速成長引導上海市民進入一個渴望透過消費接觸摩登( Modern )世界的緊張狀態,而男性也在這波浪潮中,傾慕著西方傳入的紳士形象,散文作家鄭逸梅甚至略顯誇大地指出:「上海人穿西裝約佔十之四五」,足見老上海人對於西服有著極大的追求。
上海灘劇集中同時也將中國傳統服飾融入大小角色的戲服裝扮以還原時代背景(圖/ IMDB 官網)
分享本圖由服飾再現時代的影像明鏡 ——《悲情城市》
時隔三十年有餘,才於今年( 2023 )初再度登上大銀幕的《悲情城市》,是台灣首部獲得世界四大影展獎項首獎(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作品,電影敘事緩慢循序,卻像根銳利細針般直戳入台灣歷史上最為黑暗的「 228 事件」,並透過侯孝賢導演細膩的招牌長鏡頭,讓觀眾直見主角群基隆田寮港的林氏家族在亂世中浮沉,於白色恐怖時代反身替代了當時候台灣國民受公權壓迫的群像。
《悲情城市》取景於台北縣瑞芳鎮的九份山區聚落,電影將故事聚焦於 1945 至 1949 年的國共政府掌權初期(圖/Facebook,@ 牽猴子電影粉絲俱樂部)
分享本圖西方的西服文化自日治時期(1895 - 1945)傳入台灣,在經歷主權再次易主後,不僅平民百姓將西服視為正裝,台灣人的國民穿搭與外來文化亦再次碰撞。而「西服」在《悲情城市》中更是常見的演員裝束,著眼劇情所記載的 1940 年代末期,片中要角林文良與林文清的戲服,便是電影透過服裝設計的細節反映當時社會樣貌的顯著案例。
《悲情城市》電影角色林文良與阿嘉等人穿著西服合影(圖/Facebook,@ 牽猴子電影粉絲俱樂部)
分享本圖以片中曾受日軍徵招至軍中擔任翻譯的老三林文良(高捷 飾)為例,文良在返台後受友人拉攏進入名為「上海幫」的當地販毒集團,與其他地痞不約而同地穿著西服領帶搭配中折帽款「 Fedora 」以及休閒輕便的「小偷帽」(又名狩獵帽),但電影特意將林文良的西裝細心雕琢為較高價位的量體西服,三件式的西裝造型,並選用較為明亮鮮豔,甚至純白的色彩,不僅與身旁時常一同出現的地痞阿嘉(太保 飾)所穿的寬鬆西裝外套做出區隔,也讓性格投機取巧的林文良透露了一絲張揚的氣息,以「客製化的痕跡」做為歷史與階級考究的一環,反映 1940 年代末男性消費能力所延伸而來的社會樣態。
主角林文清作為 228 事件的見證者,在片中經營相館生意,以攝影記錄著血淚歷史,象徵其與觀眾保有相同視角。(圖/IMDB 官網)
分享本圖老四林文清(梁朝偉 飾)在片中的服裝雖同樣以西裝為主,卻與老三文良的貴氣、招搖略有不同,林文清的造型更顯生活感十足,例如文清時常會在自家相館穿開襟針織毛衣內襯白色襯衫的層次穿搭,外出時除了三件式的西裝之外,亦常以長版大衣與大地色圍巾相搭配,讓文清在天色陰冷且濕氣滿滿的北海岸顯得格外親近。
此外,電影試圖將自小失聰的林文清塑造成為白色恐怖時代,受威權體制迫害而漸漸失語的男性之縮影,戲服團隊為其塑造出了休閒與正式感兼具的西服穿搭風格。
台灣女性主義作家張小虹曾在其著作《時尚現代性》中以「亂世穿亂衣」為清末民初的中國華人在戰爭頻繁與服飾流變的緊密關係註解之,然而在《悲情城市》中所瞧見的「亂世」與「穿衣」並非無序的任由發展,相反地,是讓時尚與思想無阻於動盪時節,皆能逐步實踐於日常生活的一種演變過程。
《悲情城市》電影中的冬裝戲服設定(圖/Facebook,@ 牽猴子電影粉絲俱樂部)
分享本圖當紳士與西服不再密不可分⋯⋯
時至今日,東方影視藝術的衣著選擇,依然保有我們在《上海灘》、《悲情城市》所能看到的影子,是為刻印在殖民歷史脈絡內的男性穿衣習慣;可同時也能從這些作品中,領略到真正的紳裝不僅能用來展現男性如何通過服飾來形塑自我、開創風格,更能經由時尚與藝術層面的鑿刻,在影像中承載某種身分與文化價值的既定輪廓,後世也有更多的作品藉由創意將其一一打破。
影視文化的兼容並蓄使「紳士」不再侷限於衣著的外表體現,轉而傾向以電影調性、角色性格設定作為設計依據(圖/Facebook,@ John Wick)
分享本圖以今年(2023)上映的《捍衛任務 4 》中正直專業的盲人殺手 Caine(甄子丹 飾)為例,原先劇組為角色設定的名字為「張」或「沈」等常見的中文姓氏,然甄子丹聽聞後表示:「為何好萊塢電影中的亞洲角色名字總是這麼沒特色?為何就不能有個正常的名字?」「喔,又是中山領,為甚麼一切的設定都這麼普通,這可是《捍衛任務》欸!每個角色都應該看起來又酷又時尚。」便主動與劇組溝通,將角色服裝改為更具現代性且符合電影時尚風格的全套西裝造型,使該角大受影迷的喜愛。
法國歷史學者布羅岱爾曾指出「服裝隨心所欲的變化,在世界各地揭示社會激烈反抗的程度」,在華人世界包括影視圈於上世紀初的混亂年代中,我們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輪到近代好萊塢經過無數次的印象革新之後,也開始將東方傳統服飾融入西方影視創作的身影裡,在相互影響之下,不僅西方紳士的概念正逐漸與西裝的距離拉遠,東方君子也不再只能手持紙扇擺動長袍,而是將大銀幕中的角色看作活生生的人,始於時代,終於故事。
參考資料:
- 《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民國時期的服裝產業與時尚變遷,1927-1936
- 《期刊文獻資訊網》:紳士:三十年代上海男性的摩登形象
責任編輯:劉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