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服,為故事而生」從《發條橘子》到《小行星城》,成就經典角色的幕後推手——米蘭娜・坎農諾

首圖

知名鬼才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新作《小行星城》近期在台灣上映,電影講述發生在 1955 年一座虛構美國小鎮的故事。鎮上正舉辦一場年輕天文學家大會,按照計畫來自全美各地的學生和家長將在這裡進行一場學術競賽,但是,突如其來的世界大事,打亂了所有行程⋯⋯。電影維持魏斯 · 安德森一貫的美學風格,大量的置中構圖、繽紛鮮豔的配色和年代感十足的場景處理,讓影迷彷彿置身娃娃屋般,一同見證外星生物降臨地表的奇聞軼事。

尤其是那些演員身上色彩各異的精緻戲服,更是凸顯出強烈的角色風格,軍人、牛仔、科學家、童軍和攝影師,這些截然不同的角色,經過戲服的加持更加真實。而這個讓不同角色們身在同一空間卻不突兀,成功描繪出魏氏幻想世界的幕後功臣,就是曾榮獲四次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服裝設計大師——米蘭娜・坎農諾(Melina Canonero)。

一圖看懂

米蘭娜・坎農諾於2015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現場(圖/Shutterstock.com)

分享本圖

穿越古今 —— 從腐朽未來主義,到法蘭西的奢華洛可可

在電影服裝設計界有著豐富影響力的坎農諾,有著別人模仿不來的特殊風格,她依靠對色彩調配的了解,以及大量的服裝藝術史知識,將設計完美融匯進電影文本之中,透過服裝的設計與呈現,打造出令觀眾信服的電影世界。

不過,坎農諾並非從小就志在投入電影產業,生於義大利北部工業大城杜林(Torino)的她,求學時代在熱拿亞(Genova)主要修習藝術史、設計史與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後前往英國,從事小型劇場和電影事業的藝術設計工作。所學和工作看似與電影毫無關係,直到她在倫敦做電視廣告設計時有了轉變,因為工作關係,坎農諾結識了許多電影導演,因緣際會之下,被當時正在籌拍《發條橘子》的電影大師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k)相中,成為劇組內的服裝設計師,才開始了她的電影服裝設計生涯。

這部 1971 年誕生的影史經典,將故事建立在「反烏托邦」(dystopia)形式的未來主義架空世界,除了在劇情面觸碰人性善惡的模糊界線之外,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特點,便是電影中極富衝突感的美術陳設以及服裝設計,首次嘗試電影服裝設計的坎農諾大量利用多彩的 pvc 與帶光澤的金屬面料進行創作,表現出電影中未來秩序早已遭人類拋諸於後的腐敗世界觀,此外,場景中充斥著色彩搭配不自然的大色塊與非幾何形體,更讓《發條橘子》遊走於混亂邊緣電影氛圍,透過視覺被凸顯出來。

一圖看懂

《發條橘子》的場景道具集結諸多前衛藝術與未來主義設計師所製作的設計家具(圖/IMDB.com)

分享本圖

為了呈現電影中主角 Alex 在作為「文明社會中人類原始獸性化身」的設定,坎農諾借用了英國光頭黨(Skinheads)文化,將角色設定成戴著黑禮帽、手持木手杖、身穿白色吊帶板球衣和襠褲的形象,利用禮帽與手杖這些象徵富人形象的配件,配上代表工人階級的吊帶板球衣,將 Alex 塑造為一種模糊階級意識的存在,坎農諾曾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道:「我的導師庫柏力克也堅持認為我需要從頭部開始、由上至下的設計角色戲服,這也是在視覺上呈現角色心理狀態的精髓。」

這個成功的角色,後來更一度成為 70 至 80 年代龐克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從頭設計」的經驗與訓練,也為日後坎農諾和魏斯 · 安德森合作中延續「由角色豐富故事」的創作打下基礎。

一圖看懂

《發條橘子》中的主角及其犯罪夥伴的造型發想自英國光頭黨 Skinhead 族群,源自於 60 年代因戰後經濟繁榮,年輕人消費水平提升,因而開始追求由電影明星、搖滾樂、服裝工業所引領的潮流,也深受龐克搖滾文化影響而帶有叛逆色彩。(圖/IMDB.com)

分享本圖

有別於《發條橘子》奇趣怪誕的瘋魔造型,讓坎農諾在 2006 年獲得生涯第三座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的電影《凡爾賽拜金女》,則是展現出極盡的奢靡浮華。如同它的片名,這部電影講述身處法國宮廷,生活豪奢的末代皇后瑪麗安東尼的一生,毫無節制地大肆消費和揮霍,讓他在大革命時期被冠上「赤字夫人」的千古罵名。

一圖看懂

米蘭娜・坎農諾為電影主角設計了多達七十多套電影戲服,還有額外數百套也為其餘演員而設計。(圖/filmaffinity.com)

分享本圖

為了凸顯一名被全法國人討厭的貴族少婦,電影聚焦在宮廷內的生活,派對、享樂、輕浮又揮霍無度的日常該如何展現?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la)在和坎農諾的前期會議中,拿出一盒巴黎 Laduree 糕點店的馬卡龍,告訴她:「這些是我喜歡的顏色。」

於是,甜美夢幻的粉色,成為坎農諾構思電影服裝的靈感來源,她以此為調色盤,製作出上百套的華美戲服,無論女裝男裝,無不與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殿交相輝映。穿上戲服的演員們佇立在廳堂中,像是一座座甜點塔成群擺放,展現就算故事的距離與觀眾相隔遙遠,坎農諾還是能通過生活的切角,在畫面中通過服裝留下不容忽視的印記。坎農諾有意識地將電影浸淫在一種過份甜膩的時尚大秀氛圍中,國際時尚雜誌《 AnOther Magazine 》更將這種設計,命名為「糖精風格」。這是坎農諾在色彩運用上變化最為大膽的電影之一,巧妙的在緊繃拘束的皇室禮服中,找到能延展並更新觀影人看待既定年代、階級、角色的起點。

一圖看懂

國際時尚雜誌《 AnOther Magazine 》將凡爾賽拜金女的服裝稱為「糖精風格」的設計理念, 18 世紀奢糜的法國宮廷之景在片中真實還原。(圖/filmaffinity.com)

分享本圖

魏氏風格的幕後功臣!在嚴謹中碰撞出極致的和諧色彩

在《凡爾賽拜金女》上映的兩年前(2004), 已經享譽西方電影圈的坎農諾接到魏斯 · 安德森的邀請,加入《海海人生》的服裝設計工作,這個邀約不僅是兩位藝術家在未來持續合作的開端,投入魏氏宇宙的視覺創作後,坎農諾的創作形式也出現不小的轉變,更讓她因此攀上事業生涯的另一高峰。 

魏斯 · 安德森常被評價為當代形式化電影大師,同時也被稱為力求工整的「景框控制狂」,鮮奇色調和觀影節奏的自由切換是他一貫的特色,而深諳角色分析之法的坎農諾,也許在同樣以形式化見長的導演身旁發揮並無顯著變化,可在魏斯安德森那井然有序畫面中,卻顯得更能融入片中角色的日常生活。

一圖看懂

《海海人生》於 2004 年榮獲專為電影、電視、廣告等媒體產業相關服裝設計人員而設立的《當代電影服裝設計卓越獎》。(圖/IMDB.com)

分享本圖

《海海人生》以偽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主角 Steve Zissou 為了要替被鯊魚咬死的好友復仇,於是帶領一群海洋學員潛入深海,尋找傳說中神秘鯊魚的故事。Steve 是安德森眾多作品中令人難忘的角色之一,電影主角靈感源於法國知名水下紀錄片工作者雅克-伊夫・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與故事背景相呼應,全片色調充滿和緩優雅的蔚藍,加深觀眾與大海意象的連結,在服裝上坎農諾更為潛水團隊設計一套淺藍色潛水裝,好和黃色的潛水艇「貝拉方號」對比。除此之外,她還特別將角色原型庫斯托招牌的鮮紅色毛帽加入戲服元素中,為電影嚴肅的內容增添一抹趣味,在柔和的主色調中,看似過於搶眼的鮮紅毛帽,在強烈的色彩對比下,讓整齣電影多了一點活潑的氛圍。

一圖看懂

無論正裝與水手穿搭,紅色毛帽在片中成為搶眼的百搭單品。(圖/IMDB.com)

分享本圖

「顏色有屬於自己的音樂,而 Wes 非常在乎它們是否落在正確的曲調上。」坎農諾曾在一次訪談中,這樣形容魏斯・安德森對於色彩運用的堅持。擅長運用色彩風格引導觀眾情緒的導演,碰上能以細緻且原創的戲服,精妙凸顯角色個性的設計師,這兩人共同創造的作品,在電影世界中自成一格,不僅打入大眾市場,更影響了許多創作後輩對影像的詮釋。

兩人的合作巔峰,出現在 2014 年《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上映後。不僅電影作品本身叫好叫座,讓魏氏風格聲名大噪,幕後功臣坎農諾更藉此收穫自己的第四座奧斯卡獎。在電影中,坎農諾大量運用高飽和度的糖果色填充虛構的東歐小國 Zubrouka,除此之外,他還融合了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和塔瑪拉・德・藍碧嘉等古典畫家、攝影師的特色風格,發想出適合電影角色的原創戲服,讓角色更加立體、充滿活力,彷彿跳脫出電影框架,活在觀眾所在的世界。

一圖看懂

坎農諾於《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部分參照了基斯(左)、藍碧嘉(右上)、克林姆(右下)的繪畫風格設計戲服 ( 圖/WIKIMEDIA COMMONS)

分享本圖

大銀幕之外得以永存的時尚風格

作為知名服裝設計大師,坎農諾對於色彩的掌握度無庸置疑,更為天才之處,在於她深知電影藝術看待的並不只是演員、服裝、場景等眼前所見,而是創作者在影像背後追尋的真意。

除了透過古典藝術、設計史作為創作靈感,在每一部作品的製作過程中,他都能從導演、編劇和劇本裡,發掘出深埋在故事底層的角色本質,並融入服裝設計之中,即使禁忌反骨如庫柏利克的《發條橘子》,奢華鋪張如柯波拉的《凡爾賽拜金女》,她都能靠著細心洞察與大膽表現,留下令人津津樂道的作品。

一圖看懂

儘管電影融合進黑白攝影的畫面手法,米蘭娜・坎農諾仍舊為《小行星城》的黑白角色設計令人印象為之一亮的戲服。 ( 圖/IMDB.com )

分享本圖

直到現在,坎農諾仍然利用她獨到、細膩的風格,持續創作出更多能為角色加分的電影服裝,上個月上映的《小行星城》,又是一次坎農諾與安德森的成功合作,儘管電影本身受到影評人兩極的評價,但是,在坎農諾看來,這位擅長用畫面說故事的導演,這次依舊發揮如常:「正如魏斯的所有作品一樣,有一種憂鬱和深度的感覺並不總是顯而易見,還有希望和愛。」

電影作為極度仰賴視覺敘事脈絡的藝術形式,單靠編導的所思所想,也許無法使富含深度的故事完美落地,甚至可能淪為過目即忘的視聽刺激。這時與導演同樣具備冒險精神的服裝設計師、美術設計師和攝影師等創作者,就需要一起合作,從不同的面向傳達作品的本質,唯有如此,電影才從單純的娛樂消遣,昇華為永存於世的箇中經典。正如米蘭娜・坎農諾和所有導演共同留下的那些作品,值得影迷一再回味。

「我喜歡做的不是服裝本身,當然它很有趣,但更重要的是我賦予這部傑作的意義……」—— 米蘭娜・坎農諾

參考資料:

  1. 《foodietown.ca》ArtSmart: The Fabulous Fashions of Milena Canonero
  2. 《courtauld.ac.uk》The Suggestive Power of Colour in Milena Canonero’s Costume Design
  3. 《primermagazine.com》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 Menswear at the Movies
  4. 《vogue.co.uk》“It Was Like Hosting The Ultimate Party”: An Oral History Of Sofia Coppola’s Marie Antoinette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謝文(圖/嘉林餐旅集團提供)

與米其林主理人的一席話|當料理是一種修行:謝文師傅留給我們的火候、哲學與溫度

這是一篇屬於「懷念」的文章。謝文的一生,是半世紀的料理修行。從香港福臨門到台北文華東方雅閣中餐廳,再到捌伍添第與貳零捌公館,他始終相信料理要「真」與「純...

俞1

一步之遙的綠夾克夢:從練習場走上 PGA 巔峰,俞俊安改寫台灣高壇的下一頁

從中壢的小小練習場,到世界最嚴苛的 PGA 巡迴賽舞台,俞俊安用執念與冷靜闖出冠軍之路。差一桿的遺憾、數據與策略的養成,...

1

從自然汲取靈感,為夢想鍍上光芒:Jean Schlumberger 的異想與自然語彙,如何成為 Tiffany 百年靈魂

「對我而言,珠寶藝術首要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在時尚的慣常框架以外,表現另一種可能:純粹與持久的美態。」 —Jean Schlumberger...

新版旺卡,會跳踢踏舞?百老匯《巧克力冒險工廠》音樂劇開賣:3D視覺特效 x 魔術幻象,開啟奇幻旅程

還記得孩童時期,看完《巧克力冒險工廠》電影,總會幻想自己住在一座巧克力蓋的世界中,不論是椅子、桌子、電視,都是由巧克力製成,隨手一沾,...

(圖/貝克傢俱 提供)

用設計找到回家的歸屬感:四大療癒設計,從靜謐書房到與自然融合的戶外陽台,勾勒溫馨家園

下班後,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抬頭看著路燈照著黑夜,思考著一整天發生的事,轉眼間,來到家樓下,打開房門,家中獨有的清香迎面而來,深吸一口後,心情瞬間平緩,...

1

熱愛與真誠的力量|屬於于長君的燦爛星光:緩慢前行,也能很亮眼!

「我不敢說我有多成功,但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于長君說道。 每次給別人祝福的時候,我都會說:希望你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