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 》中年人才愛在這裡逗留?飄著濃濃昭和味,和日本「商店街」的近身接觸

商店街 首圖

還記得北漂求學前的暑假,度過了兩週的京阪自由行。當時的住處位在大阪市淀川以北,在一座名叫「十三」的車站附近,名稱特別前衛,由來是京都第十三個渡船場的意思,好吧,直白粗暴。

 

街道來車不到繁忙,行人三兩路過,都市的轟鳴,時而窸窣鳴笛仍不顯吵雜「想必是個住宅區吧?」沒有甚麼古蹟名勝或血拚專櫃,我也因舟車勞頓,想加快腳步往住處奔去,但始終記得,不久後迎面而來的,是條綿延至視線彼端的廊道。

乘著這次「街頭商店」的專題走向,正好以「和日本商店街的初次邂逅」當作引子,來深入觀察「商店街」究竟有何能耐,陪日本人走過 20 世紀的經濟跌宕?

回到方才走跳的數字車站,這條商店街(十三站前商店街)不長,大約 100-200 公尺,和半透明屋頂組合成的拱廊看不到盡頭,晚餐時間,餐館已在街道兩側燈火全開,迎接絡繹不絕的顧客,還有服飾店、魚販、蔬果商、肉舖、香菸小舖、和零食專賣店正在做限時促銷,吸引了大人小孩裝了一整袋回家享用(在旅程的最後幾天我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在這地處室外,看了又像室內的空間令人神往,甚麼東西都賣,又不像菜市、夜市那般人多嘴雜,絲毫不會有人想到,從這裡搭電鐵僅需 3 分鐘,就能抵達終日人滿為患,擁擠到接近駭人程度的梅田商業區

一圖看懂

「十三元今里商店街」成立於 1966 年,為當地製藥廠與中小企業工廠進駐地方後,競爭發展而來的商業集群。(圖/大阪府商店街魅力發現 官網)

分享本圖

再往前走一段,人潮才開始逐步增加,中間出現了數條橫向分支,走道窄了點,但兩側招牌仍舊亮的昏黃,不用打開 Google Map 就可大致在腦中描繪這裡的網狀結構。

出了第一條商店街,往回看,頭上矗立的偌大牌坊,透著乳白、艷紅燈色寫著「十三本町商店街」,這才知道我身在何處。再往前走,竟還有兩條商店街一路展延。

至於距離到底有多長?根據 Goole Map 的推算大約 500-600 公尺不等,至於實際走訪後,就會發覺不是那麼一回事,裡面的時間流速緩慢異常,容易走的不知晨昏早晚,不知不覺,還誤以為跌入了關西阪的《迷失東京》。

一圖看懂

「十三友善商店街」最靠近阪急車站,受到下班後的通勤族歡迎。(圖/大阪府商店街魅力發現 官網)

分享本圖

商店街的古往今來:它是日本零售業的商戰武器?

疫情後飛去日本旅遊的旅客年年升高,在數日行程中,添加知名商店街作為徒步景點也算是種常態。玩關東首都圈,可以去戶越銀座、阿美橫丁、淺草仲見世通;玩關西京阪神,可以去天神橋筋、心齋橋或黑門市場,這些大型商店街專注的經營路線各有不同,但肯定是名聲在外,才能始終人潮滿滿。

可如果你跟當初的我一樣,住處並不在都市鬧區,還是會發現各車站,幾乎都有「駅前通」的存在。就問日本人一句話,你們為甚麼需要那麼多商店街?

「商店街」在日本與庶民文化向來貼近,新舊招牌錯落林立,和一些老舊鐵捲門構成商店的叢聚盛景,環境之明亮,不像我們所熟知的現代日本那般「賽博龐克」,從精心設計過的商鋪招牌,到擺放商品的空間陳設等,皆套上濃厚手工感與懷舊濾鏡,視線可及的商家角落,都透露出自營業者的個性面貌。

除方才提及以觀光價值見長的繁榮商店街們,今天著重討論的「地區型」商店街,在日本人眼中,就「鐵錚錚」是上世紀的遺留物,拉遠來看,卻能生動地看到兩次世界大戰前後,日本本土零售商和洋文化發生激烈角力的拉鋸痕跡。

一圖看懂

日本仿效法國 Le Bon Marché 百貨原型,在 1904 開設第一家百貨公司,圖為如今三越百貨日本橋本店。(圖/wikimedia commons )

分享本圖

「商店街」的起源,涉及了兩大因素,第一,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農人往工商業大量靠攏,「都市化」情形顯著所衍生的產業變革,因應政府的土地劃分,商家開始組建「互助會」、「商店協會」,開始籌建屬於地方的商店集合地。

第二,就是從 1904 年仿效歐洲,開設第一家現代化百貨公司「三越百貨」為始,日本各地紛紛出現足具規模的百貨公司。這類商場,打著為中產階級而生的旗號,提供奢華、安定、且「令人感到幸福」的消費空間,使獨立零售商的生存空間面臨遭蠶食的危機。

可專注於「跟上流行尖端」的專櫃商品,勢必隨著頻繁的推陳出新,使價格居高不下,對身處次級鄉鎮的基層人口來說,商店街就成了兼具交通便利性與商品多元性的替代選擇。

一圖看懂

臺灣城市鬧區常見的「新光三越」,其實是和「三越百貨」母公司日本三井集團和臺灣新光集團,在 1989 年集資創立的連鎖百貨商場品牌。(圖/wikimedia commons )

分享本圖

來到戰後 50 年代,經濟飛快成長的日本,引進了比百貨公司還要來勢兇猛的對手——超市,比起百貨公司而言,超市販售的商品比,且因規模較小,更利於快速展店拓展客源,由此就不難想像在街區自組商會的零售業者,在往後的數十年內,持續努力地與超市、便利商店等連鎖零售品牌抗衡,遊走在中產與基層之間,自成一股維繫鄰里情感的中堅力量。

綜上所知,身處 20 世紀上半葉的自由消費社會,初代零售商人的創業軌跡可說是異常艱險,到了 50-70 年代的經濟起飛時期,商店街度過了一小段發展榮景,百業待興促成了零碎的商業活動開始活絡,流行豐富民生日常的簡易消費,商店街也在此時被刻印上昭和時代(1926-1989 年)的美好記憶。

商店街的近距離觀察

撇開觀光導向的繁華商店街不談,「十三駅前通」(十三車站商店街)的特徵,大致能概括大部分地區型商店街的基本配置,在不大不小的的商店街區裡,我們能從實際景況,看見日本經濟起落,如何影響地方商業情景的發展曲線,順帶挖掘出商店街之所以能令人愛不釋手的原因。

1/交通聚集源源不絕的人潮

交通考量,絕對是商店街能否發揮機能性的因素,端看由三條商店街組成的「十三駅前通」,就能發覺商店街動向,皆依著交通熱點做出相應籌畫。街道以東有阪急電鐵,能直通京都四條河原町,中段有通往梅田百貨商業區的阪神國道貫穿,以西走數百公尺,還有 JR (國鐵)當作純旅遊路線,可達神戶港、姬路等觀光熱區。如果是當地民眾,從住宅區出發,就會因通勤和購物需求往商店街周遭聚集,旅客交通更不用說,要進入車站,就必經商店街。

一圖看懂

阪急電鐵和商店街右側相鄰,阪神國道則位於元今里商店街(圖綠線)和本町商店街(圖紅線)之間,從交流道下來能一眼看到商店街人潮橫越路口的繁榮情景。(圖/十三商店街 官網)

分享本圖

其實商店街普遍都遵循著上述依傍車站及住宅區的形式招攬顧客,成效在諸多熱鬧街區也有目共睹,尤其當商店街坐落於市中心向外輻射的小型衛星市鎮,更凸顯了商家選址的重要性。

日本高度仰賴大眾運輸的通勤習慣,能和商店街的徒步性質相輔相成,行經此地,要不被飄出炸串香氣的店家逼著停下腳步,應該有不小的難度。將「車站」通往「自宅」間的留白多加著墨,創造「以點成線,再以人走出獨特位面」的規劃策略,是商店街之所以能活絡地方生活機能的神來一筆。

2/店鋪型態多元,滿足各路顧客的需求

即便佔據地方上的「風水寶地」意即交通要道,沒有足夠多樣的商品支撐,也無法和大型量販店、百貨公司做抗衡,而商品的多樣性,也與商店數量的多寡相關。

商店街在日本全國的平均店鋪數量為 51 家,其中也包括多種截然不同的業態進駐商店街。光是在十三站前活躍的店舖數量,就多達 200 家,大部分都以販售外食、零售、時裝的服務業為主,其餘的也近乎應有盡有。

有趣的是,便利商店、超市等小型連鎖零售商並沒有與商店街互別苗頭,反而會在商店街裡看見一到兩家熟悉的全家和在地品牌 Lawson 的身影,以在地人的觀點來看,這裡可能是日常生活最常光顧的地方,為商店街保有穩定的客源。還記得白天經常能在住家跟車站往返的路途上,看到一大群上班族在 Lawson 門口吞雲吐霧(抽菸)、狂嗑飯糰的異國奇觀也是世間少有。

特殊行業,還包含當地佛堂、寺院等宗教場所,它們高機率會是最早出現在商店街的建物之一,或者比商店街的誕生還要早上許多,畢竟城下町或門前町(在城池、寺廟前出現的市鎮集群)這類都市發展概念,自古以來便在日本頗為盛行,自然在地方上佔有舉足輕重的文化地位。

各行各業從自營商鋪,到少部分連鎖品牌的進駐,多少幫助了商店街在面臨商鋪老化和郊區百貨公司盛行的困境下還能自給自足,雖在規模上,肯定比不過淀川對岸那長達 2.6 公里的天神橋筋(全日本最長的商店街,粗估擁有 600 多家商店),但小而美自有它難以抵擋魔力,就像下圖招牌上那露骨的惡趣味吉祥物「Tommy 君」一樣,帶有不過份顯擺的新意,完美體現大阪在地人擅長發揮的荒誕幽默。

一圖看懂

十三車站西出口有一個赤身全裸的尿尿小童雕像名叫「Tommy 君」,似乎是該街區的守護神,由來眾說紛紜,一說是為紀念 1945 年該地區受空襲全毀後的重建象徵,一說是當地商會自行發想的旅遊噱頭,男童雕像的鄙視笑容,十足展現了大阪人有多調皮。(圖/Google Map )

分享本圖

3/走動、漫步,體驗充滿在地風情的慢生活

要說百貨公司與商店街存在的最大差異,始終離不開「人情」二字,最易感受,也最難培養。

在《舞妓家的料理人》、《黑心居酒屋》等日劇作品,我們總能在主角準備烹飪料理前,都會到商店街內熟識的精肉店、魚販前選購生鮮,或到專賣醃製調料的店家前購買味噌、昆布等家常佐料,順道再與店主來回寒暄幾句,一試成主顧,商人與顧客的關係得以長久運營。

這些獨立業者普遍是家族事業,經營態度不受大型企業所侷限,從食品、服飾、二手書商等店鋪都有各自獨樹一格的從業精神,有的在每一聲宏亮的「歡迎光臨!」,與熟練的介紹商品途中,令顧客感受到無比熱情,有的將初來顧客,視作多年老友般閒話家常,志不在營利,而在力求舒適自處,保持適當的距離,反而更能在走動閒晃中體會溫情一面。

日本街頭文化時常以大隱於市的姿態隱藏在尋常之中,不親身打開店門,都還感覺不到沉靜的背後總有股暖流。

一圖看懂

(圖/Unspalsh )

分享本圖

光是像我一樣在大阪待上十天半月,就無意間造訪了數條商店街,每次都能覺察微小的箇中奧妙,讚嘆街道能不論長短皆精心布置的整齊劃一,在大城市裡,和錯綜複雜的車流、鐵道共生互利,還有日本商界所展現的驚人動員力也不容小覷。

可在凡事求新求快的時代,就連最基本的民生百態,也會因產業革新、科技進步等「現代化」影響產生質變,尤其是線上購物的普及後,使人不得不思考,日本商店街無可取代的「慢步調」與「人情味」,是否也成了追趕時代腳步的累贅?想必這也是商店街,以及許多上世紀遺留物會背負的難題。

未來商店街是否能成功轉型,同時保有生活中富含人情交流的醍醐味,是我們能在每次造訪大和土地時,能夠悉心觀察的地方。

一圖看懂

「京都出町桝形商店街」在《舞妓家的料理人》中幾乎於每集出現,是身為藝妓宿舍掌廚的主角季代購買料理食材的地方。(圖/Unspalsh )

分享本圖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鋼琴家汪奕聞 2

從琴鍵中找尋自我|專訪鋼琴家汪奕聞

鋼琴對我們來說,是好像有些親近,卻又有些遙遠的樂器,但在它長長演進的歷程中,卻創造了相當精彩、豐富且有深度層次的表現面貌,而對於鋼琴家汪奕聞來說,...

金光鐘錶 4

在鐘錶之外,是屬於我的玩興空間|專訪金光鐘錶總經理 龔家賢

如果是個尋常的經商人士,將服務終點定在「 Sold Out 」二字,也不無道理,但龔家賢比起商人,更像是名渾身充滿幹勁的「鑑賞家」,...

巨物美學 10

跨界實驗室|關於電影 》什麼景象引發你的科幻恐「巨」症:3 部電影帶你了解「巨物美學」的神祕色彩

今年春天,有幸一睹科幻史詩《沙丘 2 》的觀眾想必為數眾多,受 Paul 的救世主魅力所打動,踩著沙漠鬼步,亢奮的舉手高喊「Lisan al Gaib!」...

art barsel 4

跟著 ART BASEL HK 總監逛藝術香港!|專訪 ART BASEL HK 總監樂思洋 Angelle Siyang-Le

相較於過去「亞洲金融中心」觀點的香港,近年的香港愈來愈「藝術」了,其中扮演重要推手之一的 ART BAESL HK ,更是不可錯過的每年盛事之一,...

(圖片來源/Flickr)

城市學》大稻埕「年貨大街」:磚瓦皆是歷史載體,收進當地興衰過往

  要過年了!那天,天空好藍,爺爺說︰「走!去迪化街辦年貨。」 「哇!太好了。」阿瑞大聲叫著,去年他也和爺爺去過迪化街。 ——...

矽谷穿搭哲學 20

城市學 》如何不引人注目,又能展現你身價不斐?科技之都「矽谷」的時尚穿搭停看聽

在氣候夏乾冬雨的美國西岸灣區,常駐「矽谷」的科技新貴們,一直是推動尖端科技發展的領頭族群,八股一點的說,光是在求職履歷添上「矽谷」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