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睡醒來一杯冰冷、溫熱的咖啡提神,感覺精神都來了,這是許多上班族和學生的每日必需品。全世界多達 100 種以上的咖啡品種,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種呢?冰美式、焦糖瑪琪朵、卡布奇諾、濃縮咖啡,然而在享受咖啡的同時,我們時常忘了,這些咖啡豆,是很多農民辛苦採摘而來。
談到咖啡豆,它們多種植於非洲、中南美洲、亞洲等地,再由當地咖啡農們辛苦採集而成。近幾年因為氣候變遷,不規則的降雨與乾旱,再加上疫情後的運費提高,導致咖啡豆價格調漲,據紐約時報的說法,價格已經創下半世紀以來的新高,但這些經濟漲幅卻沒有反應在生產第一線的咖啡農身上。

(圖/ Pexels)
分享本圖談到咖啡與咖啡農,歷史與其有很大的聯繫,咖啡最初種植於衣索比亞,在 11 世紀時進口豆阿拉伯,15世紀開始,普及於當時整個阿拉伯帝國,並於 16 世紀敘利亞、埃及、東南歐等地開始風行,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歐洲各國殖民中南美洲、非洲、亞洲,在當地取得原住民的土地,並使用奴工開墾土地與種植,再將產品銷回歐洲,而這歷史也與經濟學中的供給、需求、價格習習相關,因此現今的咖啡也依相同原理運作。

(圖/ Pexels)
分享本圖在咖啡豆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大型中盤商成爲主要的受益者,賺到更多的收入,反之市場價格的變動對非洲、中南美洲、亞洲的小農們,卻沒有很大的改變,顯示出市場的公平性。根據非營利機構「世界咖啡研究」( World Coffee Research )指出,全球 60 %的咖啡豆由約 1250 萬人在小於50英畝的中小型農場種植產出,其中的44%的小型咖啡農工生活在貧窮水平線下。就像是衣索比亞的咖啡農們,每天辛苦工作,然而微薄的薪水卻連自己種的咖啡豆都買不起,僅能購買壞掉的豆子。

(圖/ Pexels)
分享本圖咖啡公平交易存在極大的問題,不論是南美洲哥倫比亞或非洲肯亞種植產出的咖啡豆,通常都會運往世界各地的大型、小型烘培業者手上。但你曾想過,拉丁美洲的咖啡農一日薪水約僅有 2 美元(約新台幣 66 元),與使用該產地咖啡豆的國家地點相比,差距極大,以丹麥哥本哈根、杜拜、美國波士頓為例,一杯卡布奇諾的價格,就高於薪資的兩倍以上,這些舉證皆反應到公平性的問題,咖啡農完全沒有獲利,反而被資本剝削。
近期咖啡的價格更是創下半世紀的最高峰,根據美國食品業者JM斯馬克公司旗下的咖啡產品報表指出,去年 8 月至 10 月,公司銷售額上升 3 %,獲利率為 28 %,由此可見得,交易的不公平性,此外去年美國主要城市研磨咖啡價格上漲了 15 %,達到每磅約 7 美元(約新台幣 231 元)。因為價格飆漲的問題,從巴西到尼加拉瓜,皆有許多出口商面臨破產問題,供應量也開始遞減,導致業界面臨嚴重的問題,但除了銷售商面困難外,咖啡農的福祉也是同時需關注的點。
近年來咖啡價格不斷上漲,雖然讓消費者很難受,但在抱怨的同時,也需要關注,隱藏在咖啡背後的故事,咖啡豆交易的公平性問題,雖然價格上漲,但獲利的卻僅有大型中盤商,第一線的咖啡農們,並無因漲價而得到好處。要改善此問題,各地皆需更完善的法規來增加他們的福祉,另外大眾也可以購買有公平貿易咖啡標章認證的咖啡豆,為地球與社會盡一小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