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揭開東南亞神秘族群的面紗:深藏在熱帶雨林中的峇峇娘惹

(圖/unsplash)

談起東南亞文化,我想許多人會想到潮濕的熱帶雨林氣候、碧海藍天,抑或是充滿辛香料的南洋美食。人們的膚色似乎比較深,嘴裏說著似懂非懂的語言⋯⋯就像熱帶雨林被層層迷霧籠罩,隱約可見,卻複雜得難以看清全貌。

如果我再試圖撥開這層迷霧呢?東南亞文化中的「娘惹文化」,對你來說是否會更陌生?同樣身為亞洲人,但這個文化似乎被隱藏在叢林中的最深處。今天 1% Style 將化身成一把鑰匙,帶你探索這個神秘的族群 —— 峇峇娘惹(Baba Nyonya)。

神秘的峇峇娘惹族群

「峇峇娘惹」如今散居在東南亞各國,你能夠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國家見到他們的身影。但在經歷數百年後,他們其實已經融入當地社會,除非主動告知,否則單憑膚色或是神情,我們應該無法辨認出他們是否是峇峇娘惹。

 
 
 
 
 
 
 
 
 
 
 
 
 
 
 

A post shared by Crystal Lai (@crystal.lai__)

峇峇娘惹在馬來語中被稱為 Baba Nyonya 或 Peranakan,Peranakan 最早的意思是「在這塊土地出生的孩子」,其中男性稱為「峇峇」(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那他們的根到底源自於哪裡呢?這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際,也就是 15 到 16 世紀,明代來自中國南方的福建省或廣東省的人來到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在這片繁忙的貿易樞紐落腳。他們有的想要透過貿易致富,也有的為了脫離貧困之境。

由於那個時候中國禁止女性出國,因此出國的中國男性會娶當地馬來女子為妻、組成家庭,而在當地誕生的孩子們,就會被稱作「峇峇」和「娘惹」。隨著締結婚姻的人們越來越多,峇峇娘惹的數量倍增,於是在東南亞各地便孕育出不同於中國、也異於馬來族的複合文化—— 娘惹文化。

對我來說,娘惹文化的核心特色是結合了中華文化以及馬來文化,兩種文化交織在一起,不突兀還各有韻味,既保留了各自的色彩與風味,又彼此相互融合,展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和諧與魅力。

語言、服裝的獨特風格:中華文化 X 馬來風情大融合

先從語言開始吧!峇峇娘惹嘴裡說的不是漢語,也不是馬來語,而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峇峇馬來語」(Baba Malay),即便現在使用這個語言的人越來越少,但我認為它非常有趣,因為參雜了福建話(也稱閩南語)、馬來語以及漢語。因此,說不定會說閩南語的你,多少也聽得懂一點峇峇馬來語呢!

舉個例子:

1.「歡喜」

峇峇馬來語:「Hua Hee」;

閩南語:「huann-hí」

2.「你和你的朋友去哪裡?」

峇峇馬來語:「Lu(你) pi (去)mana(哪裡)sama(跟)kawan(朋友) lu(你)?」

閩南語:「lí tsham lín pîng-iú khì tó-uī?」

是不是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呢!峇峇馬來語的特點在於,它不僅是語言的混合,還反映出當地的文化交融。許多峇峇馬來語詞彙來自閩南語,但其語法和句構大部分遵循馬來語的規則。

 

除了語言,從服裝也能展現峇峇娘惹這個文化大熔爐的獨特性。峇峇娘惹的文化深受馬來文化的影響,因此娘惹們通常身上會穿得非常「東南亞」。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多數的娘惹都會身穿舒適的長衫(Baju Panjang)。在20世紀中後期,娘惹除了結婚的時候會穿著中式禮服,其他日常生活中,他們將會穿著娘惹可峇雅(Nyonya Kebaya)以及蠟染紗籠(Batik Sarong)。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個變化可以從新加坡新傳媒電視製播華語電視劇《小娘惹》中可見一斑。電視劇中的長輩(祖先、第一代)都身穿長衫;而晚輩(第二代及以後)則身穿娘惹可峇雅。娘惹可峇雅通常以半透明的薄紗製作,並會加以複雜的刺繡或蕾絲作為點綴,胸前再用三枚胸針(Kerosang)扣上。

決定娘惹命運的珠繡鞋(Kasut Manik)

除了刺繡花邊,珠繡鞋(Kasut Manik)更詮釋了峇峇娘惹對中國文化的承襲與再創造。珠繡是一項非常獨特的娘惹傳統手工藝,娘惹們得花時間學習這門技藝,才能製作出精緻的珠繡鞋。這個工藝源自中國傳統珠繡,但材料卻融合了歐洲風格。至於圖案設計,除了常見的中國龍鳳呈祥,還有馬來式的幾何圖案和植物紋飾,甚至還能看到一些英文吉祥語。娘惹們會用成千上萬來自歐洲的彩色切割珠(Manek Potong),一針一線縫製鞋面,每顆珠子都有特別設計,稍微有點傾斜,這樣在光線的照射下就會閃閃發亮,非常貴氣。而這些昂貴的珠子大多數由峇峇在海外經商的時候帶回來的,因此能夠展現強大的經濟實力。

雖然峇峇娘惹平時說著峇峇娘惹語,但在價值觀和社會習俗上,他們可是一點都沒忘本,依然堅守著中華文化的傳統。像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還有「三從四德」這些規矩,都深植在他們的生活裡。

對於娘惹來說,珠繡不只是手藝,更是一種身份象徵。能不能繡得一手好花樣,直接影響到她們是否被認為是賢慧的好媳婦。因此,未婚的娘惹從小就得跟著媽媽學習製作珠繡鞋,作品的數量和精緻程度,甚至成為評估她們婚嫁條件的重要標準。她們還會提前準備好珠繡鞋,等到出嫁時送給婆家,展現自己的手藝和心意。

儘管遠離中國本土,峇峇娘惹仍然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從忠孝節義到長幼有序、家庭等級觀念,都在他們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甜、鹹、辣:滿足味蕾需求的娘惹糕(Nyonya Kuih)

談到文化,最不能錯過的一定就是飲食文化。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我都很喜歡品嘗當地的糕點,因為我覺得它們是最能代表當地文化的窗口,傳統又地道。有別於台灣的菜頭粿、紅龜粿,娘惹糕點(Nyonya Kuih)在文化大融合下,形成口味、製作方式、用料的豐富多變,種類極其繁多。無論是甜鹹搭配、色彩繽紛,還是獨特的材料選擇,都展現了娘惹文化的精緻與創新。

(圖/Modern Baba Nyonya FB )

分享本圖
 

(圖/Modern Baba Nyonya FB )

分享本圖

(圖/Modern Baba Nyonya FB )

分享本圖

這些糕點的製作方法包括蒸、炸、烤等,還結合了甜、鹹、辣等多種風味。娘惹糕用原本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會使用的原料,如糯米、米和木薯粉等,但又會根據不同的口味加入當地才會看到的特色食材,如班蘭(Pandan)、椰漿、椰絲、綠豆泥、紅豆泥、花生粉、椰糖(Gula Melaka)、叄巴(Sambal)等,形成一種創新的家鄉美食。再加上早期的娘惹善於利用植物汁液為糕點染色,這些鮮豔的色彩和強烈的香料味,都成了娘惹糕點最具特色的地方。

常見的娘惹糕點包括:

  • 椰絲球 (Oden-oden):結婚必備糕點,用班蘭葉汁和糯米粉搓揉成綠色的小球,內餡是椰糖塊,外層則裹上椰絲。
  • 哆哆(Dodol):在峇峇馬來語有玄孫的意思,有子孫滿堂的寓意,主要用糯米和椰糖製作成立體的三角形。
  • 九層糕(Kuih Lapis):Lapis 是馬來語,意思是「片層」一層一層以綠白交錯的糕點,綠色來自班蘭葉汁;白色則椰汁。
  • 椰絲糯米飯(Pulut Inti):蒸椰漿糯米加上椰糖炒過的椰絲組合而成,再使用香蕉葉包裹成金字狀,頂部會露出少許的棕色椰絲餡料。
  • 叄巴糯米卷(Rempah Udang):蒸糯米飯包裹著由香料、椰絲、辣椒及蝦米炒香的餡料,再使用香蕉葉包裹成條狀。

長桌宴(Tok Panjang)與娘惹菜:享受美食與文化的盛宴

峇峇娘惹還有一種特有的家庭宴會形式—— 長桌宴(Tok Panjang),「Tok」是閩南語「桌」的譯音,「Panjang」則是馬來語中「長」的意思,故得名長桌宴。娘惹將會以豐盛的娘惹菜餚以及特色娘惹糕點來招待親朋好友,是非常重要的儀式,但較常用於婚禮或長輩的壽宴上。

每當大日子、節慶的時候,娘惹們都會準備一道又一道別具風味的娘惹菜。宴席正式開始前,主人將會奉上龍眼茶、點心、糕點以及檳榔,桌上擺滿不同色系的菜餚,可謂玲琅滿目。峇峇娘惹與傳統華人的年菜的區別是,娘惹菜會以「香辣」為主,並會搗碎大量各式的香料(Rempah),如茴芹、孜然、羅望子、蝦醬、香茅等,加入到料理之中,做出口味十分濃重的娘惹菜。常見的娘惹菜包括:甲必丹咖哩(Kari Kapitan)、黑果燉肉(Buah Keluak)、娘惹小金杯(Kueh Pie Tee)、五香炸肉捲(Ngoh Hiang)以及亞叄魚(Asam Ikan)。

 
 
 
 
 
 
 
 
 
 
 
 
 
 
 

A post shared by EᖇIᑕ ᑕ (@ericsonc82)

 

在峇峇娘惹的宴席上,使用長桌除了是因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外,長桌也代表著長命百歲。長桌的兩端分別坐著家中的男主人與女主人,而參加長桌宴的人也會隨著家族的擴大而越來越多人,越大的家庭,桌子就越長。此外,傳統的峇峇娘惹家庭長幼有序觀念非常強,因此在正式入席時,都必須按照長幼有序入座,並且晚輩要先叫長輩先吃,自己才可以開動。

當我們回顧娘惹文化的歷史,已經走過 500 多年,它不僅是一段跨越數百年的傳承,更是一個文化融合的縮影。從中國的福建和廣東到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娘惹文化深深根植於這片土地,並不斷吸收、再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貌。然而,其實知道娘惹文化故事的人越來越少,人們也逐漸把這個族群與東南亞華人混為一談。目前,保留娘惹文化較為完整的地方是在馬來西亞的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如果你有機會到那裡遊玩的話,我想,體驗一天峇峇娘惹的生活,一定會是一個難忘的文化之旅,讓娘惹文化得以在時光的洪流中依然綻放光彩。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圖/unsplash)

城市學》揭開東南亞神秘族群的面紗:深藏在熱帶雨林中的峇峇娘惹

談起東南亞文化,我想許多人會想到潮濕的熱帶雨林氣候、碧海藍天,抑或是充滿辛香料的南洋美食。人們的膚色似乎比較深,嘴裏說著似懂非懂的語言⋯⋯...

Galaxy Ring1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試圖掌管一切的魔戒所為何來?|評測 Samsung Galaxy Ring 與其未來想像

或許你可以說,在智慧型手機推出之後(尤其是那個被賈伯斯稱為「寬螢幕的 iPod 、革命性的行動電話、前所未見的網路通訊裝置」的 iPhone ),...

(圖/pexels)

1% KNOWLEDGE》關於微醺:威士忌也有風土?品酩威士忌你一定要知道的幾個名字

說到「風土」兩個字,你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葡萄酒,但威士忌的「風土」更為複雜,卻也更加有趣,這一次 1% Style 帶你走訪威士忌的世界,從「...

(圖/采昌國際多媒體)

對日本人來說,《孤獨的美食家》絕對是科幻片?與松重豐的深度對談,「獨食精神」依舊能影響世界

在網路流傳的「國際孤獨指數表」內,「獨食」可說是挺引人關心的活動。可說實在,現代人因應生活壓力,選擇汲營度日,獨食,也只是想擁有一段只屬於自己的安靜時光,...

(圖/ Pexels)

咖啡豆又漲了?價格創半世紀最高,全球研究:千萬咖啡農「活在貧窮線下」

剛睡醒來一杯冰冷、溫熱的咖啡提神,感覺精神都來了,這是許多上班族和學生的每日必需品。全世界多達 100 種以上的咖啡品種,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種呢?冰美式、...

(圖/葛飾戴斗 繪、Amazon.com、派對咖孔明 X)

三國志 Made in Japan?從漫畫電玩到企業聖經,日本如何將三國玩得出神入化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曾作為軍閥門下賓客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場白就寫了這麼一段話,總結了中華文化對戰爭、對歷史始終反覆重演的基礎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