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大自然看得如此多彩繽紛|藝術家蔡爾平在廢墟與星空之間,重構生命與傳承的藝術系統

(圖/Leon Hung 攝)

在藝術家蔡爾平的眼中,大自然從來不是靜止的景象,而是一場色彩奔放、結構縝密的生命對話。從父親在屋頂指向星空的那一刻起,他學會了以微觀與宏觀同時觀看世界;從工廠廢墟拾起的碎片,到牽牛花改寫生命節奏的實驗,每一件作品都是他與自然持續對話的證明。本篇專訪,帶你進入蔡爾平的生命系統——理解他如何以藝術重構「傳承」,並以誠懇與共鳴,為這個時代留下可以生長的種子。

確實,這位在雲林北港出身的藝術家,成長於醫生世家,從小便在自然與工藝的交錯中塑形。蔡爾平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台藝大),後赴美國紐約帕森設計學院主修雕塑,並於紐約藝術學院進修前衛繪畫。在異鄉,他將東方陶藝技術與西方當代雕塑思維融合,自創「彩鑲瓷」技法——以陶瓷、金工與馬賽克工藝概念交織,捕捉自然界肌理與時間碎片。他的作品色彩斑斕,細膩精緻,常以蜥蜴、蜻蜓、植物等自然生靈為主題,展現出絢麗且結構嚴謹的生命詩篇。

(圖/Leon Hung 攝)

分享本圖

(圖/Leon Hung 攝)

分享本圖

蔡爾平曾榮獲美國白宮「全美傑出工藝家」表彰,並於2019年與建築師貝聿銘、導演李安一同獲頒美國華人博物館「世代傳承獎」;作品在紐約、巴黎、東京等地展出,並被多間國際博物館與私人收藏,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歐布萊特等名人收藏。

在紐約長島,他親手打造「懷鄉園」——一座種植上千種植物、藝術與自然交融的空間,實踐「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自然」的理念。

在他的世界裡,大自然從來不是靜止的背景,而是一場持續生長的生命對話。

從一把泥土到一片星空:系統思考的起點

(圖/Leon Hung 攝)

分享本圖

問起蔡爾平的藝術「啟蒙」,他告訴我,那是來自於小時候。父親在花園裡抓起一把土,說:「這也是宇宙。」那年夜裡,天光尚未熄滅,那一把土,讓他看見了顯微鏡下的無限世界,也埋下了他日後創作與思考的種子,這很科學,也很藝術。

我們在他個展的現場對談。展間裡擺著一件件由金屬、陶片構成的複合式作品,蔡爾平稱之為「彩鑲瓷」。他告訴我這自創的「彩鑲瓷」技法,靈感源自他在美國黃石公園的旅行,當時被原始岩層斑斕的色彩所震撼,激發他將自然的美感融入陶藝創作中;結合了陶瓷與金工技術,並融合意大利Millefiori(千花)玻璃工藝的概念,透過拆解與重組的設計原理,將馬賽克玻璃鑲嵌技術應用於陶瓷上,創造出絢麗而細膩的陶藝表現方式,我總覺得那是一種屬於大自然的具體而微。 這項技法突破了傳統陶藝彩繪的限制,讓作品呈現出豐富的色彩與層次,並賦予每件作品獨特的生命力,「這不是雕塑,這是系統。」

這場訪談,並不像傳統的那種一問一答。與其說是訪談,不如說是一場已然編排好的思緒獨白。他早已構好邏輯與順序,語言從容,像從內部開出的一種建築,這一段超過一小時的侃侃而談,其實更像是他在傳遞一個跨越不同領域的想像,確實跟他的彩鑲瓷一樣,色彩繽紛。

一片葉子的選擇:孤獨與重生

在談到成長與自立時,蔡爾平提起了他曾經做過的一個植物實驗——一片從枝幹上掉落的葉子,在適當環境下,重新生出根來,成為一個新的植體。「那不是複製,是選擇。」他告訴我,「脫離了母體,孤單地存在,但如果條件允許,它還是會選擇生長,選擇成為自己。」

這不只是植物的自然現象,在他眼中,更是一種生存哲學。就像離鄉的人,就像在陌生環境裡重新扎根的人類,每一次重生,都不是命運安排的結果,而是一種主動的意志。對蔡爾平來說,這樣的葉子,不只是生物學的存在,而是堅持,也是自由,是在孤獨之中仍選擇相信未來的力量。

在廢墟中拼貼未來:藝術不是裝飾,而是重生的系統

我總覺得,蔡爾平的作品總是帶著一種拆解再建構的語感,而他卻覺得「這世界會變好,不是因為它變美,而是因為我們開始理解它的結構」,讓我總覺得,其實是蔡爾平可以說是當代的「達文西」吧?他笑了,但反應很快:「講這個會被笑啦!」但語氣裡帶著一種默許的頑皮。

展場裡,彩鑲瓷所製作的小動物、昆蟲,色彩繽紛,總會讓觀者不自覺湊近。我忍不住問他:「老師,你的作品為什麼可以把這些小動物做得這麼可愛?那個可愛是有力量的,好像能讓人瞬間卸下防備。」聽到這句,他笑得像個孩子:「因為牠們不是可愛,是誠懇。」他問我有沒有發現,那種誠懇的樣子,其實在某些層鍍上是我們對自然、對生命,應該要有的尊重,「我不去美化牠們,只是讓牠們如其所是地活著。」

他說,那是從父親告訴他的話而來的:「在亂世,要像仙人掌那樣活下來;在盛世,就該像孔雀一樣活得精彩。」他的作品裡處處是這兩種精神的轉化:沙漠與綠洲之間的掙扎、重構文明與仿生機構的對話,以及小小生命體裡,對世界的溫柔凝視。

蔡爾平說,他的老家就在工廠廢墟。那是一個到處是碎磚、破瓦、鏽鐵的地方,但在他眼中,從來不是「廢墟」,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自然。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真正的廢墟。」他告訴我:「只是人們停止去理解它們的價值。」從小習慣在斷垣殘壁中穿梭,他學會了看到破碎裡仍然存在的秩序與生命。這樣的眼光,後來成為他創作的基礎。他經常在拆遷現場、工地周圍,撿拾那些被拋棄的陶片、金屬、木材。對他來說,那些殘缺的物件,不是垃圾,而是「等待重新定義的素材」。

在他的作品中,每一片斷裂的陶瓷、每一根扭曲的鐵枝,都不是要被修補回原樣,而是被納入新的結構,成為另一種生命的延續。創作,不是重新開始,而是用尊重的方式,讓世界已有的痕跡,再次找到呼吸的位置。

傳承,不是交接,而是與未來共同成長

談到家,蔡爾平眼神微微發亮。他說,父親曾在家中設計過一面牆——每一塊磚都代表一個人,彼此獨立,卻又相互交集。這面牆不是象徵家的結構,而是象徵社會的樣貌: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位置,也都應該學會與他人連結、共構。

他從不把傳承當作「交接」,而是理解為一種讓下一代「共鳴」與「延續」的過程。就像他做藝術,不是為了完成某件作品,而是讓那些作品有可能成為新的起點,成為更多生命開展的催化劑:「我這個年紀,不再追求成功,而是更想談成就與成全。」傳承,不是「我留下什麼」,而是我能跟年輕人一起「成就」什麼,那些來自家族的理念、那牆上的哲學、那夜裡父親指向星空與泥土的教誨,都沒有消失,而是化成他作品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種結構,默默地被記住,也悄悄地被延續。

談話來到最後,我問他:「老師,您希望未來的人怎麼看您的作品?」蔡爾平搖搖頭:「我不太在乎他們怎麼看,我更希望他們會因為我的作品,開始想『做點什麼』,這才有意思。」那是一種很輕的回答,從他的語氣裡落下,在場域裡慢慢發芽。

我們走出展場,天氣微涼。我回頭再看一眼那些作品,它們靜靜地站在空間裡,卻都在彼此之間,構成某種隱形但堅實的結構網,跟我第一次收藏的作品,那隻蜘蛛一樣。蜘蛛所織成的網,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個世代留給未來的語言,很結實,也很有味道。

(圖/Leon Hung 攝)

分享本圖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photo2

1% KNOWLEDGE》什麼是藝術攝影?這家攝影藝廊又為什麼要在台灣辦攝影競賽?

藝術攝影正從紀實走向當代顯學,作品在國際拍賣場屢創高價,成為投資與收藏的新寵。1% Style 這次帶你解析全球攝影藝廊的版圖,...

K star 0

2025 K STAR 閃耀登場 在地產業伴手禮,蘊藏設計匠心

基隆擁有豐富的在地產業與特色商品,然而在品牌能見度與市場拓展上,仍具高度成長潛力。近年來,基隆市政府積極推動產業發展,透過創新行銷與品牌轉型,...

酒_開門

跨界實驗室|關於微醺》不只是賣給亞洲,而是為亞洲而釀|烈酒新品 揭示風味主導權的變化轉移

在烈酒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蘇格登、布萊迪、噶瑪蘭與金門高粱不再只是「把酒賣給亞洲」,而是開始真正「為亞洲而釀」。從深焙桶型到年份標示,...

(圖/玖尹 提供)

中秋獻禮(一)》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於月圓之夜為摯愛之人,送出最真摯的愛意

自古說,中秋夜,月圓人團圓,被寄予家人間團聚之意。夜晚時分,坐於戶外景觀餐廳中,與親朋好友小酌幾杯,抬頭望著天上皎潔的月亮,一邊暢談生活大小事,...

(圖/高雄萬豪酒店 提供)

夏日龍蝦季這樣吃!從肉質鮮甜的蒜蓉清蒸青龍,到奶香濃郁的爐烤波士頓龍蝦,來場衝擊味蕾的海洋之旅

時而天晴,時而暴雨,時而打雷,時而天氣悶熱,這是 2025 年的台灣夏日景象。在炎熱的夏日,高溫的天氣,時常使人沒有食慾,想品嚐道地的當季海鮮來消暑,...

The One1

給大人一場專屬的夏令營|劉邦初與 The One 如何為心中的孩子打造「大小孩童樂會」?

在台灣盛行親子夏令營的此刻,《 The One 》執行長劉邦初卻提出一個看似簡單,卻直指人心的提問——「我們都為孩子找過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