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多數科技品牌都還在為「未來眼鏡」打造願景時,ASUS 選擇了一條「不華麗」、卻在目前技術觀點上,找到屬於自身戰力得以發揮的最佳路線 —— 將智慧眼鏡,做成一副好用、輕便、不炫技的「眼前工具」。很多人總覺得智慧眼鏡必須酷炫,但這款名為 AirVision M1 的穿戴裝置,與其說是通往虛擬世界的入口,不如說是我們當前數位生活的延伸視角,以及未來智慧節點的窗口。
看見現實的擴充,而非逃避
ASUS AirVision M1 的「定位」,相較於其他智慧眼鏡的想像,我自己是覺得它是「務實」的——它沒有告訴你接下來要帶你「遁入」元宇宙,也不是要把你眼前的世界變成科幻遊樂場,它更像是一款「虛擬的延伸螢幕」,讓你在咖啡廳、飛機上,甚至是會議中等不同領域,不被螢幕限制思維與隱私的界線。

ASUS AirVision M1 的「定位」,相較於其他智慧眼鏡的想像更為「務實」,更像是一款「虛擬的延伸螢幕」。(圖片/ASUS提供)
分享本圖搭載 Micro OLED 螢幕,單眼解析度可達 1920 x 1080,顯示亮度高、對比度佳,日常文件閱讀、簡報呈現與影音觀看皆表現亮眼。搭配 USB-C DP Alt Mode 即插即用模式,支援行動裝置與電腦。沒有複雜的介面、沒有煩人的配對設定 ——你可以說,它就是一面你戴著走的隱形螢幕。這樣的設計語言與功能取捨,讓 AirVision M1在相較於它品牌期待包山包海的智慧眼鏡市場中,顯得相對而言更為冷靜,也格外台灣 Style。
在專注於智慧頭戴裝置的品牌中,Apple Vision Pro 是空間運算的典範,而 Meta Quest 則是虛擬社交的旗艦代表,至於 XREAL Air,則走一條「擴增實境」觀點的螢幕路線;而 ASUS 的選擇,是不與任何一方競爭「視野」的霸權,而是擔任一個中性、實用、可日常使用的穿戴終端。相對來說,AirVision M1沒有內建鏡頭、不支援手勢,也不主打語音 AI,看起來這一切的「不」其實來自一個設計策略:ASUS 不是要重新定義你如何與世界互動,而是讓你在原有的工作與生活流程上,多一個「不被打擾」的角落,。當你戴著它走進飛機經濟艙,或在客戶會議間閱讀下一頁提案,它所做的,不是炫耀科技,而是壓低存在感,你可以說它不是最炫,但可能是最穩的選擇,但也正因如此,這種試圖呈現「低存在感」的設計語言,確實很有台灣風格,但它相對「簡單」的功能設計,就我看來卻也有許多不得不然的權宜之計,而這樣的「權宜」在某些場景下,也可能成為AirVision M1 的限制。

(圖片/ASUS提供)
分享本圖它不像 Vision Pro 那樣具備多感知互動,無法透過語音、眼動、手勢來操作,也不像 Meta 系列搭配生態圈運作,缺乏軟體整合與 app 策略。你甚至很難明確定義:這副眼鏡,到底是「智慧」眼鏡,還是「可穿戴顯示器」?這種產品邊界的模糊,對某些使用者來說是自由,對另一些使用者來說,卻可能是功能想像的終點。
當它們在奔跑,它卻選擇穩穩走路
放眼當前智慧眼鏡市場,幾乎每個品牌都在尋找一種「進攻性的想像」:Apple 用 Vision Pro 建構出一個可觸碰的虛擬宇宙,Meta 則透過 Quest 與 Ray-Ban 合作,強化眼鏡與社群分享的即時連結;至於 XREAL ,則以極輕的 AR 顯示器定位,快速滲透娛樂與消費市場,而 Vuzix、Rokid 等品牌,則專注於醫療、工業、維修等垂直領域,做出功能明確、場景導向的「眼鏡型裝置」。
這些產品共同的特色是:它們大多來自原本就在「行動裝置」、「社群網絡」及「專業領域」高度著墨的科技公司,它們擅長構築生態系、快速迭代,推動消費者走進下一個世代,你會發現,各類穿戴型裝置的發展,也是隨著這樣的脈絡在前進當中。
而 ASUS 的 AirVision M1,顯然不是為了這種「革命性互動」而設計的。它不試圖征服虛擬空間,也不期待你在鏡片中看到新的社群或虛擬形象。ASUS 選擇一種反其道而行的節奏:它打造的是一副能在日常中穩定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一種需「重新學習」的酷炫新體驗。
這樣的策略也體現出品牌自身的性格 —— 與其構築一個過度設計的未來,不如讓眼鏡成為你熟悉系統的延伸螢幕。ASUS 沒有將資源投注在手勢辨識、空間運算或影像紀錄等尚未成熟的互動模式,而是把重點放在 畫質、重量、裝置相容性與使用隱私 這幾個回歸本質的要素上。
這不是一種「慢」,而是一種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做什麼的節奏感。當其他品牌都在競逐未來的主導權時,ASUS 更像是在說:你不一定需要一副帶你進入世界的眼鏡,有時,只需要一副幫你「更看得清楚當下」的,就夠了。

而在全球穿戴裝置市場越來越朝「多功能整合」方向前進的時代,ASUS 的選擇,看起來更像是保守性策略的極致發展。(圖片/ASUS提供)
分享本圖而在全球穿戴裝置市場越來越朝「多功能整合」方向前進的時代,ASUS 的選擇看起來更像是保守性策略的極致發展—— 將研發資源投注在硬體穩定與裝置相容性上,放棄了那些可能驚豔,但還不是完全成熟的互動技術上。
從「裝置」轉化為「習慣」的距離
在眾多穿戴式裝置中,真正的挑戰從來不是技術,而是「融入日常」的門檻。我之前在 Galaxy Ring 的評測報告說過,穿戴式裝置最大的挑戰,不是「多帶一個很好的裝置」,而是這個裝置可以「取代什麼既有的品項」,AirVision M1 的極簡設計語言——無鏡頭、無多餘傳感器、無語音控制——確實不是炫技,甚至有點「保守」,實則大大降低了學習與使用曲線,就像耳機一樣,你戴上就能使用,卸下就能回到現實,不需要說一聲「Hey」或點兩下鏡框,或者是透過什麼酷炫的手勢來啟動它。就我看來,AirVision M1不是一款期待你改變生活習慣的裝置,而是一款配合你現有節奏,而且可以擴充後續想像的工具。
這樣的產品哲學,也許正是 ASUS 長年在筆電與商務設備領域累積的「技術價值觀」的持續延伸,相較於傳統在移動裝置或社群平台的行動原生世代,確實更為穩重。
其實,就我來看,智慧裝置雖然仍是蓬勃發展,尤其是穿戴式裝置,各種解決方案真的能說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但有一個有趣的趨勢正在悄悄發生 ——真正被市場接受的產品,並不是科技最前端、強勢的那一批,而是第一個能被生活型態「接受」的版本。ASUS AirVision M1 正是這樣的角色,它不試圖定義未來,但它非常理解現在 —— 對於需要行動辦公、需要第二螢幕、需要不被旁人窺視的知識工作者來說,它就是那副「剛剛好」的智慧眼鏡。
它確實不是夢想家的眼鏡,也不是創作者的畫筆,只是打開頁面、打開簡報、打開你的下一步思考空間的一副眼鏡。
它確實不酷炫,而且有點陽春,但這樣的未來,或許才值得我們真正「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