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德拉敦的山谷裡,一所低調卻堅定的學校——薩迦學院,正在默默改寫教育的樣貌。由薩迦法王智慧金剛仁波切創辦,這所學院融合佛法與現代知識,讓孩子們從童年開始修習慈悲與覺知,不為升學、不為競爭,只為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根的人。在科技與焦慮交織的時代,它像一盞靜靜發光的酥油燈,照見教育的初心,也照亮佛法邁向未來的方向。
薩迦學院這所學院融合佛法與現代知識,讓孩子們從童年開始修習慈悲與覺知,不為升學、不為競爭,只為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根的人。(圖 /薩迦學院提供)
分享本圖在印度德拉敦山谷的深處,一所學校靜靜矗立,不張揚、不喧嘩,卻有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存在感。它沒有先進的建築,也沒有宏大的招生廣告,卻是一所真正以「願力」為基礎而建立的學校——薩迦學院(Sakya Academy),由第43任薩迦法王智慧金剛仁波切(H.H. Gyana Vajra Sakya Rinpoche)於 2016 年親手創辦。
在這裡,教育不是為了升學與競爭,而是為了心靈的耕耘與慈悲的開展。
教育,是佛法最深的實踐方式
對薩迦派來說,佛法的傳承從來不是抽象的,而是必須落實於下一代的心靈與生活之中。薩迦學院正是這樣的實踐:將千年智慧轉化為當代教育的方法,讓佛法不只在經典中被背誦,更在每個孩子的行為與選擇中活著。
孩子們在這裡學習佛學、誦經與儀軌,也同時學語文、數學、科學與藝術。他們在靜坐中建立專注,在辯經中訓練邏輯與慈悲,在戲劇與體育中發展身心。這樣的教育設計,是對「身、心、靈」整體發展的真正實踐,不為塑造某種社會菁英,而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薩迦學院將千年智慧轉化為當代教育的方法,讓佛法不只在經典中被背誦,更在每個孩子的行為與選擇中活。(圖 /薩迦學院提供)
分享本圖薩迦學院是一種教育願景的具體化。在這裡,佛法不是額外的一門學科,而是整個校園空間的核心精神。它滲透在教學設計中、日常作息裡、對話與互動之間,成為一種文化,也成為一種氣質。
學院特別重視語言教育——藏語讓孩子們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英語與印地語則讓他們能與世界對話。在思想日益碎片化的時代,這樣的語言策略,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文化定位的自覺與前瞻。
讓佛法從童年開始長出來
薩迦學院的學生多來自印度與尼泊爾的偏鄉,有些來自貧困或特殊境遇的家庭,但他們在這裡獲得的是平等對待與尊嚴的生活。他們穿著統一制服,一起學習、一起禪修,無論出身,都被視為佛法未來的種子。
孩子們不是被訓練成某一種形式的修行人,而是被陪伴成為有靈性深度與世界理解力的現代人。或許未來他們不會出家,但他們會懂得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內觀、如何在衝突中實踐慈悲、如何在複雜的世界裡做一個有根的人。
在講求效率與競爭的當代教育體系中,薩迦學院選擇了一條緩慢而堅定的路。它相信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那段通往理解與覺醒的旅程。它相信,孩子可以成為智慧的容器,也可以成為慈悲的行者。
這不是一所為了輸出人才而存在的機構,而是一個為了延續佛法而創造的空間——讓知識不離悲心,讓成長不離正念,讓信仰不離生活。在德拉敦的山谷裡,這所學校安靜地存在著,像一盞長明的酥油燈,照見教育最初的樣子,也照亮佛法進入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