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ay, mate!連打招呼都愛縮寫的澳洲人,為何生活如此放鬆悠閒?

澳洲人為何如此放鬆悠閒?(圖/  Pat Whelen @Unsplash)

曾收過旅居澳洲的朋友捎來這樣的問候訊息:“G'day, mate.”,並接著解釋這是澳洲人彼此打招呼的慣用語,一時感到詫異的我追問,澳洲人為何會使用這樣的縮寫招呼語?朋友悠悠地娓娓道來,原來澳洲人的「澳式英文」隨處可見,使用縮語的有趣例子更是不勝其數,就連 1977 年澳大利亞前板球運動員 Dennis Lillee 在覲見英國女王時,也用非常隨性輕鬆的方式問候她:“G'day, how yagoin'?”

除了日常的問候語,類似這樣的澳式英文還有這些:

一圖看懂

跟著唸上幾句澳式英文,或許會發現除了多音節的單字唸起來變得更輕鬆了以外,在吐出短音節與短音節的剎那,那些單字所傳遞出來的「詞感」似乎也跟著隨意了起來。例如當人為了某件事誠摯地對自己道句 “Thank you.”,澳式英文那句 “No worries.” 就好像一邊輕柔地拍拍對方的肩,貌似沒什麼大不了地說:「哎呀,沒什麼!別放心上!」吐露的是人際關係間的真摯情感,也是看待生活的輕鬆態度。

從日常打招呼,到正式場合彼此寒暄、從朋友間閒聊,到與職場長官對談,一種輕鬆悠閒的人際互動氛圍,就這樣瀰漫在豔陽總是高照、笑容總是高掛人們嘴角的南半球國家——澳洲。

一切都沒什麼大不了!澳洲人為何生活愜意、說話隨性?

深究澳洲人的縮語文化,其實可以發現如此舉國共通的語言特性與他們的歷史與文化息息相關。維多利亞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人類學教授 Tanya King 博士曾解釋:「說到這種生活態度,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澳洲人的平等主義、幽默感和非正式用語。」

人人皆友好的夥伴情誼「Mateship」

文章開頭提到了澳洲人打招呼時喜歡說 “G'day, mate.",mate 一詞對他們而言實為充滿文化代表性的概念。澳洲人之間存在著一種「mateship culture」,對他們而言,mate 可以是擁有深刻情誼的夥伴兄弟,也可以是有著緊密連結的伴侶關係。書寫《澳大利亞傳奇》一書來描繪澳洲文化的 Russel Ward,曾將這個 mateship 的概念視為澳洲人與人互動的交往核心;1999 年,當時的澳洲總理 John Howard 更試圖將「mateship」一詞納入憲法,認為這個詞已被重新構思為具包容性的國家理想。

一圖看懂

澳洲人的 mateship 文化深植社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珍貴情誼(圖/ David Clarke @Unsplash)

分享本圖

而 Tanya King 博士也認為,這種每個人都是平等的「mateship」(夥伴情誼)其實可以從澳洲的白人移民定居史談起,一如他所言:「平等主義源自於這個國家建立的方式。」

從澳洲移民史看「平等主義」

時逢美國十三州獨立革命,當時英國擔心被送至加拿大北美殖民地的英國囚犯會聯合美國來對付英國,因而從加拿大轉而另尋其他流放地;18 世紀末,大量的英國囚犯被流放至澳洲,根據統計,當時從英國送至澳洲的總囚犯數約有 16 萬 5 千人,而當時的統治者與當權者剝奪了這些囚犯的基本人權。

流放至澳洲的囚犯多來自英國及愛爾蘭的勞工階層,他們發現,當時的澳洲社會不存在世襲貴族與平民間的身份地位差異,再加上當時的囚犯沒有如同其他無罪移民一般的公民地位,正因如此,「獲得平等權利」被許多囚犯定居者視為一種獎勵,「平等精神」就如同榮譽徽章般令人嚮往。

澳洲的「平等主義」自 19 世紀被延續下來,形成現在我們所認知「人人平等」的澳洲社會;在澳洲與朋友相約餐廳聚首,也會發現帳單通常都會由每個人均分,無論經濟狀況如何,人人都有相同的責任與權利。

天性使然或是後天養成的幽默感

在初期艱困的環境開拓條件下,自嘲挖苦式的冷幽默在澳洲人身上發揮安撫作用,也養成了澳洲人面對苦難或挑戰都能盡可能從中找到藉以放寬心之安慰。仔細觀察澳洲的生活環境,或許也不得不承認,廣闊的土地特性和宜人的氣候也是造就了澳洲人輕鬆閒適生活步調的主因之一;幅員廣袤遼闊、自然生態多樣的澳洲,彷彿一片遺世獨立的淨土,若有機會沿著太平洋在澳洲城市自駕車,一覽沿途一望無際的開闊景緻,或許也能慢慢了解澳洲人何以在這樣的環境下,遇事便處之泰然的處事態度。

參考資料來源:

1.《BBC》:Why are Australians so laid back?

2.《Cultural Atlas》:Australian Culture

3.《The New York Times》:What Does Mateship Mean to You?

責任編輯/ 陳鈞煥

1% 頂尖專家都怎麼生活?更多深度內容都在:1% Style Facebook 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有雙好奇的眼睛與學不會放空的腦袋,因而一頭栽進社會學的世界。

此後寫人寫事也寫景,期盼曾路過幾段文字的人能在字裡行間找到共鳴,如此我的文字所到之處便不是虛無縹緲的堆砌。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夏2

當莫內遇見夏荊山|趙忠傑與東方藝術的「再一次」對話

從印象派到佛畫,趙忠傑的收藏轉向不只是一場美學選擇,更是一場東方文化的話語重建。他推動藝術教育、建立基金會,計畫以科技與人文共構台灣未來的文化地標。...

2

這個夏天,和布丁狗一起做便當:ABC Cooking Studio 推限定手作便當課「布丁狗的野餐日」

說到夏天最療癒的事,大概就是和可愛的布丁狗一起待在廚房裡了。ABC Cooking Studio 這次和三麗鷗合作,推出了一個讓人光聽就覺得心情很好的課程...

(圖片:Nothing)3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Nothing 中 聽見世界|Nothing Ear (Open) 評測:開放式耳機的美學誘惑與真實挑戰

Nothing Ear (Open) 以開放式耳掛設計與透明美學吸引設計愛好者,也為長時間配戴者帶來舒適新解方。然而在真實使用中,...

(圖/台中藝術博覽會 提供)

在這個夏天,藝術熱力引爆台中:三場展覽勾勒城市感知的未來路徑!

當城市的節奏越來越難以捕捉,藝術卻總能為我們指出新的感知路徑。從一座備受期待的美術館誕生、一次東西名作的跨海交會,到一場集結 62...

(圖/RIEDEL 提供)

1% KNOWLEDGE》喝葡萄酒,為什麼還要對酒杯斤斤計較?葡萄酒杯如何改變你的品味體驗,從 RIEDEL 談起

葡萄酒早已成為生活品味的象徵,但要真正理解一瓶酒,選對酒杯才是關鍵。從中世紀粗重木杯到現代功能化設計,酒杯早已不再只是容器,而是風味的放大器。不管是...

(圖/@ARABAKIROCKFEST X)

2025日本必去六大音樂祭:落於山中湖畔 x 遠觀富士山,解鎖絕美聽團地點!

在人群中唱著歌曲,隨著旋律自由的擺動,彷彿靈魂被拉入音樂的世界…。 聽團,是許多人追尋自由的方式,享受音樂的過程。近年來,隨著喜愛樂團的人數漸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