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獨立策展人劉安蓁的策展思維,逛一場最靠近作品的展覽

Annette(圖/鄧羽辰 攝)

在美術館觀展時初識策展人劉安蓁 Annette,便覺她身上有種鮮見的獨特氣質,留著一頭亮麗黑長髮、雙眸清澈堅定的 Annette,遠觀或許冷豔,然真正走近,便會不自覺地便染上了她那份自心底散發出的溫暖。

Annette 介紹自己是位獨立策展人與藝評人,在那場展覽裡,她的神情與身影專注地沈浸在錄像與聲光之中,展後的空檔時間交流了幾句,聽她談起在澳洲的策展經歷,而後便想找時間再與她更深入地談談身為獨立策展人的思維與故事。

策展人在一場展覽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更多時候似乎都是隱身在幕後的。因此,《1% Style》邀請 Annette 帶著我們一起走入她近期於台北新展覽空間 YANG ARTS 所策劃的日本當代攝影展《芃》,一面觀展,也一面與我們分享,在她眼中,策展人在展覽中所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而我們也將循著 Annette 的步伐,在展間中仔細觀察,進一步向她了解一般人在觀展時能夠掌握的逛展技巧。

一圖看懂

YANG ARTS 展間外玻璃櫥窗也放置展覽作品,觀眾沿路線欣賞,動線設計頗具巧思。(圖/YANG ARTS 提供,攝影:張國耀)

分享本圖

繞過車水馬龍的仁愛圓環,車子緩緩地駛進靜巷中,如約而至來到與 Annette 約好見面的藝廊 YANG ARTS,一場由她主策的日本當代攝影展《芃》正在這個新的展覽空間展出。藝廊側面櫥窗展示著幾幅顏色、形體及主題相呼應的作品,例如右半邊櫥窗中住持後腦勺與橘子瓣的作品比鄰,視覺上形成了微妙又有趣的主體對照,讓人在沿著動線觀賞時不自覺會心一笑。

後來 Annette 悉心解釋,如此應用沿途路徑來鋪陳作品意象,亦是她想帶給觀者的體驗之一,看著 Annette 娓娓道起一場展覽的動線如何設想、作品之間如何彼此互動,令人也不自覺地將腳步放慢,想隨她一起感受每一處值得留心的巧思。

猶記得站在一幅尺寸不大的自然景觀作品前,Annette 分享當時收到這幅作品時,發現作品實際上的尺寸小上許多,和想像中的尺寸有些落差;然而也因為這樣的落差,讓 Annette 花上更多的心思去思考作品的位置擺放,「有衝擊感,反而能讓人去注意到。」Annette 認為有時正是因為這些「違背理所當然」的事物,更值得留心其細節與差異。而這幅作品最後在展間裡巧妙地被擺放在一幅巨型作品旁,相形之下,兩幅作品彼此在尺寸上營造了微妙而有趣的視覺對比。

一圖看懂

YANG ARTS 展間裡的作品位置擺放都具有策展人巧思(圖/YANG ARTS 提供,攝影:張國耀)

分享本圖

Annette 在會面前預留了一些時間讓我獨自在展間先行逛過,於是承襲過往觀展習慣,我站在作品前細思、咀嚼、感受,花了長長的時間與作品互動,與自身的體悟對話,撤下了習以為常的作品文字導覽,讓人在《芃》的觀展體驗是更靈活且自在的。Annette 隨後推開展間大門自走進 YANG ARTS 展間大門,時而以手比劃作品的意象,時而翻閱書冊補充作品的脈絡,那揮舞的雙手在面前如一串鑰匙,為人溫柔開啟一扇又一扇門,而門後是對於作品更開闊的理解、更緊密的連結。

一圖看懂

策展人 Annette 分享攝影集《荒木經惟 Hi-Nikki(非日記日記)》。(圖/鄧羽辰 攝)

分享本圖

隨著 Annette 的腳步在展間進退與停留,這才發現一場展覽,原來可以涵蓋這麼多細節與思考,包括聲音如何影響觀展體驗、主視覺傳達的訊息、畫框材質如何改變觀者感受、藉由擺放位置凸顯作品尺寸差異的視覺感受、主題抑或顏色在視覺動線上的流動⋯⋯。於是在 Annette 的帶領下,「展覽」有了更多元廣闊的樣貌,也令人欲走近策展人的位置,一齊深究不為人知的策展思維。

一圖看懂

策展人 Annette 翻閱攝影集《荒木經惟 Hi-Nikki(非日記日記)》,分享其中精彩作品。(圖/鄧羽辰 攝)

分享本圖

一起離開展間前往採訪的咖啡廳前,與 Annette 一同望向攝影展《芃》的主視覺,是一顆飽滿嬌美,襯著蔚藍,彷彿自天空裡長出的草莓。「它是一顆不完美的草莓,很像茄子或鞋子。」Annette 神情堅定又閃爍著溫柔地如此解釋著,希冀能以這幅獨特攝影角度的主視覺作品,讓留心過這顆草莓的觀眾,能在往後的日常裡不經意地再想起、不自覺地會心一笑。

一圖看懂

攝影展《芃》以 Mika Ninagawa 蜷川實花——work #9作品作為主視覺(圖/YANG ARTS 提供)

分享本圖

離開 YANG ARTS,與同樣喜歡散步的 Annette 從容漫步至平時她便喜歡造訪的咖啡廳,那坐席間綠植滿佈,玻璃帷幕宛如城市裡一隅溫室,推門步入廳內,便被滿室的咖啡香氣撫慰了身與心。

「我覺得大部分的策展人,包括我在內,是希望站在比較後面去做協助和策劃的,不一定是在前面代表的人物,雖然策展人在做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但和隱身之間要找一個平衡。」小口啜了口面前的熱茶,Annette 如是分享著自己對於「策展人」這個角色的想像與期待,喜歡整理、歸納生活中事物的 Annette,笑著說自己若不當策展人,可能會成為編輯這樣的角色,「Producer 都有一個類似的概念,就是你要怎麼去整理東西,整理文字、整理視覺上的東西、整理內容,用最清楚的方式去排版規劃。」策展人其實和「編輯」的角色很類似,都彷彿是在資訊中穿梭自如的人,這兒撿拾歸納、那兒拼湊重組,藉由鑽研理解去更深入地貼近一個人抑或一件事,再將思考與看待事物的方式寄託於物件形體之上。

1% 頂尖專家都怎麼生活?更多深度內容都在:1% Style Facebook 粉絲專頁

從人類學到視覺藝術,策展人梳理生活記憶的同時也編列藝術作品

Annette 對生活中人事物的細膩觀察與感知, 也讓人不禁好奇,曾攻讀「視覺藝術」與「國際溝通與人類學」雙學位的她,是否因此為日後的策展生涯帶來獨特的啟發或影響?

「我覺得人類學這個領域很有趣,從不同社會文化比較獨特的地方可以看出共同的經驗。」在策展的思考背後,其實 Annette 想探究的時常也是文化、歷史、政治如何去影響人與人的關係,而獨特的學經歷也讓她有機會從人文社會的關照步往設計創作的過程,「過去的學經歷會讓我很想了解一個人創作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是他運用這個材料的意義或是經驗,這其實就是文化背景。」回想起方才 Annette 在 YANG ARTS 領著我逛展的經驗 ,似乎也理解了在她的細膩規劃下,為何作品間的材質與形狀能如此相呼應,即是因為在策展之際,Annette 習慣以非單一層面的方式思考與看待眼前事物,而是更進一步地與作品溝通、理解甚或互動,這些作品間的細緻連結或許也映照著 Annette 細膩縝密的特質。

除了人文學科背景外,Annette 的策展學碩士經歷亦是拉起她與策展的緣分。每一學期的學生展都讓 Annette 有了大量的思考機會,從觀察作品的呈現到空間擺置,對她而言都成為了紮實的策展訓練。

憶起初次為自己的作品策展,Annette 不自覺嘴角上揚,靦腆地笑著談起當時花上許多時間在家為自己的攝影作品擺排陳列,「那時候還沒想要去做策展,但我發現我很喜歡去思考這些排列的關係。」青澀而堅定,以「策」面對與理解自己的作品,一如將生活積累鋪展開來,悉心審視,並重新編列生活的記憶。

一圖看懂

Annette 翻出手機舊照片,分享第一次為自己策展的經歷。(圖/鄧羽辰 攝)

分享本圖

除了自己的作品外,2017 年時 Annette 甫從美國結束交換學生生活回到澳洲,當時人類學部門每年都會舉辦一場視覺人類學攝影展,慢慢確信自己想嘗試策展工作的 Annette,於是捉緊機會向老師提出申請參與攝影展計畫;若說為「自己」策展的過程是認識自我,為「他人」策展或許便是享受來自他人快樂的成就感:「他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陳列在這裡也覺得很開心驕傲,看到其他人開心,我就也很開心,看到其他人那麼多年來的研究可以在這個展覽的場合被其他人觀看到,可能帶給他們也是一個滿有收穫的一個經驗。」Annette 分享著自己為 30 多位人類學家博士策展的經歷,她嘴角泛起的一抹笑,彷彿將人一起輕輕拽回了當年那個展覽會場,環顧四周,笑聲滿盈。

一圖看懂

Annette 於 2017 年時所參與的視覺人類學攝影展,圖為展廳照(圖/Annette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Annette 於 2018 年時所參與的視覺人類學攝影展,圖為展廳照(圖/Annette 提供)

分享本圖

策展人就像一場展覽中的設計師,精心設計了展覽的五感體驗,而展覽的空間、動線、光線及氛圍都可能影響著觀眾看展時的體驗,Annette 坦言,自己在眾多元素中會特別留意燈光和展覽的設計,設計又包括了牆壁漆的顏色、地板是否鋪上地毯,乃至展間的聲音,都是她眼中所看見的展覽細節,而這些細節其實也反映在 Annette 策劃一場展覽時的思維上。

先選作品或先訂主題?策展人策展時看見的是「共通性」

回想上回漫步展間,駐足作品前定睛賞上一晌,那比鄰的作品與作品彷彿會對話,令人不禁想了解,策展人通常如何挑選一場展覽中的作品?霎時 Annette 雙眼有神說道:「看作品清單的時候,可以從我『沒有選到』的作品看到我的風格,或是這次展覽的主題。」例如當時由她所策劃的《芃》這場展覽屬於私人收藏展出,如何從豐富多元的作品中萬中選一那些貼切主題與策展人所好的作品,或許的確「減法」也會是具直覺性的挑選方式,「我可能會慢慢去想,一開始的挑選可能都是我喜歡的,然後想這些我喜歡的東西有沒有什麼關聯、共通性,可能拍攝的方式或是影像呈現的畫面,或是他們要探討的東西是不是相似的。」策展人彷彿展間月老,敏銳地洞察著每件作品的特質與個性,靈巧地繫上紅線,作品與作品連理,烘托一室的和諧與和鳴。

除了從既有的作品中根據共通性訂定展覽主題,Annette 也分享了另一種展覽主題的策劃切入方式,有些策展人可能未必能事先看到作品,這時他們就得在作品被創作出來以前,首先設定一個主題,再開始透過了解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或是材料的實驗性來尋覓適合的藝術家;Annette 分享,其實每一次展覽的策劃過程都不會是一樣的,主要會依據展覽目的、形式和規模為主來策劃。而無論是哪一種,或許對於策展人而言,其實篩選作品亦是更貼近與了解作品本身的一種過程。

作品的挑選實為策劃一場展覽時很重要的階段,除此之外,Annette 認為策展過程中最有趣同時也最具挑戰的事就屬「溝通」了,「如果要跟藝術家合作的話,溝通、選作品甚至要做出新作品,可能藝術家最後做的作品跟你想像中的不太一樣,或是中間有一些變化的話,你要怎麼去調整?」與人溝通總會看到事情的不同面向,隨著 Annette 悠悠地語畢,對於「人」之於一場展覽何其重要的覺知,彷彿也在心裡播下小巧飄逸的種子。

體驗與觀看即為擁有:從展覽中擷取屬於自己的生活靈感

從學生時期的個人策展,到與藝術家、藏家、美術館攜手合作,這幾年間 Annette 快速積累了豐富的策展經歷,而幾年過去,那些令她感到成就感十足的時刻仍如初嗎?

「像這次的展覽《芃》,有些對攝影本來不那麼熟悉的人,可以透過這次展覽的機會看到攝影的『可能性』,這是讓我很開心的事情。」Annette 接著分享,攝影是和現實生活很緊密相關的事物,因為攝影作品是由「生活」所擷取出來的畫面,而藝術家用獨特的方式去捕捉自我的現實生活,觀眾藉由「觀看」,也將一部分熠熠發光的時刻帶入自己的生活中了。或許觀展僅是生活中體驗的一部分,然而這樣的體驗卻也融到了生活裡頭,綿延出更密實的感知枝椏,在未來能去觸及、感受更多美好的生活片刻。

「我覺得去接觸到創作或是美的東西,都會影響生活的態度。」

一如 Annette 所說:「生活有很多值得去欣賞的地方。」展覽中的許多微小元素,小至日常物件,大至建築或自然景觀,其實都是構成生活的要素,身為策展人,Annette 也期待著觀眾在離開展間後,能將觀展時看見的畫面留於腦海一隅,例如在展間曾聽見了海的聲音,往後行至海風呼嘯處,或許便會再想起曾在展覽中看過的一幅畫、一段影片、一幀照片,而被貼合上獨一無二的心情。「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而這生活的一部分也不是說一定要買到和擁有這些作品,才可以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我覺得也可以從觀看和體驗生活的時候融入進去。」Annette 如是說之際,那份對生活的悸動與溫存彷彿也在眼裡也流動著。

提升觀展體驗的先決條件:讓「直覺」參與其中

對於想提升觀展體驗的人,Annette 建議可以放慢腳步去感受並多留意自己的「直覺」,藉以更進一步認識與理解作品;例如在每幅作品甚至走入展間前稍作停留,花上幾秒鐘的時間觀察作品的位置與展場,作品如何擺放?展間的光線昏暗或明亮?讓「直覺」帶領自己去參與其中,牽引出自己在一場展覽中的感知。Annette 也認為,在觀展過程中保持開放且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或許看懂與喜歡作品本身是其次,更重要的或許是能夠有機會去接觸不同的東西,「不需要感到有壓力,覺得不喜歡是因為我不了解,或是你可能了解這個作品之後還是沒感覺,我覺得也沒關係,就是去多接觸吧!慢慢地就會發現自己比較喜歡哪一種創作。」尋找自身偏好的過程可能或長或短,然而 Annette 倒也一派輕鬆地說道,無論有沒有從中獲得成就感或共鳴其實都沒關係,在「理解」面前,便總是無關乎對錯。

展覽空間時常是封閉的,觀眾的情緒可能展現於一舉一動之中,Annette 分享自己在展間的觀察,她發現有些人習慣在雕塑或油畫作品前模仿作品中的姿態或動作,彷彿總要經過親身模仿以後,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和感受作品;這也好似說明了有時單以直覺與視覺去觀看仍然不夠,當在空間裡參與其中時,或許能更貼切地去理解作品本身。

成為這樣一個策展人——好奇、細心、同理

倚著偌大落地窗,Annette 身後和煦溫暖的夕陽不偏不倚地灑在了她肩上,側臉龐漾著微光,美得像幅畫。身體向著她微傾,輕聲問道,如果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策展人」這個角色,她會想到什麼呢?

一圖看懂

獨立策展人 Annette(圖/鄧羽辰 攝)

分享本圖

思考片刻,Annette 緩慢而堅定地拋出三個詞:好奇心、細心、同理心。

好奇心不僅僅只是對於作品或藝術家,Annette 想像的是對於這個世界抱持好奇心,而世界也包括了文化與歷史,因為好奇心能夠讓人往更深的層面去理解作品與藝術家,如同金匠日夜鎚擊敲打,將樸實純粹的美延展成深刻動容的綺麗;細心,在視覺展覽中能夠鮮明地被彰顯出來,因此 Annette 也期許著策展人能以細心面對作品、空間及設計;最後,動作輕柔地切了一塊蛋糕送入口,Annette 神色從容卻閃爍著堅毅地解釋著同理心的重要,「你要想像這個展覽不是只是給你看、不只是給與你同年齡的人看,也不只是給身體健康、可以走與站的人看。」Annette 認為,一個展覽不能只有好看、漂亮的事物,應該以「public exhibition(公眾展覽)」為展覽策劃的出發點,進一步思考所謂「public」包括了誰,例如對於身心障礙者而言,就要顧慮到 accessibility(無障礙性),展覽的空間是否能提供他們完整的參與性等問題便會一起納入考量。

正當我忖度著策展人如何貼近好奇心、細心與同理心,霎時,Annette 一整日專注的神志、入微而體貼的心思,以及言談間總牽掛著珍視之人的神情樣貌倏忽浮現腦海,或許她亦是如此期許著自己成為這樣一個策展人罷,策展人悉心策劃一場展覽,或許有時不僅是為了自己與藝術家,更是為了遠道而來的人們。於是在她身上,彷彿長著好奇心、細心與同理心的花苞,而理想作盆、關懷作水器,恰如其分,共同澆灌,盼望未來終能實實地盛開成一片的繁盛葳蕤。

【關於 Annette】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人;澳洲雪梨大學策展碩士、澳洲國立大學雙學士學位:攝影與新媒體藝術一等榮譽學士、國際溝通與人類學學士。 對當代藝術的探討,來自視覺素養培育、哲學思維訓練、社會學研究與跨文化成長歷程。 近期參與的策展研究計畫有 "Wolfgang Tillmans: To look without fear"(MoMA,紐約,2022)、 "Drawn by Stones" (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澳洲,2020-2022)、"Ceramics on Film" (4A,澳洲,2022)、"What I know to be true, and other encounters" (PhotoAccess,澳洲,2022);藝術評論散見於《ArtAsiaPacific》、《Art Monthly Australasia》、《Magnum Photos》、《Ocula》等各大國際藝術英文平台與雜誌。

關於 Annette 更多資訊、策展成果及作品,也能在個人網站與社群平台 Instagram 上深入認識。

責任編輯/陳鈞煥

延伸閱讀

有雙好奇的眼睛與學不會放空的腦袋,因而一頭栽進社會學的世界。

此後寫人寫事也寫景,期盼曾路過幾段文字的人能在字裡行間找到共鳴,如此我的文字所到之處便不是虛無縹緲的堆砌。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5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那些關於Apple 的起與落,以及其他。

2014 年 9 月,那支被設定是庫克時代第一支手機的 iPhone 6 正式上市,你可以說 Apple 進入了另一個新的「世代」(雖然褒貶不一);十年過去...

日韓賞楓首圖

日韓秋季賞楓的慢旅行指南|漫步「楓」情秋日,與你探尋絕美的旅遊風景

當秋風輕拂,漸變的葉色猶如細緻的油畫筆觸,描繪出秋天獨特的韻味。每一片楓葉的顏色變化,都在詩意地訴說季節的故事,無論是在清晨的露水中,還是在黃昏的余暉裡,...

戈家黎人物採訪

愛是我勇敢前行的驅動力|戈家黎在逆風中揚帆,為毛孩子們構築載滿幸福的諾亞方舟

『寶貝,你知道嗎,今天姊姊遇到了一個真正的天使。』在採訪當天回到家後,我緊緊抱著毛孩子,輕聲說著這句話,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位天使,...

2024老屋新生大獎10

2024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改造計畫 TOP 8|集結現代設計巧思,幫日治糖廠、廢棄戲院、古早商行脫胎換骨

建築作為反映城市多元樣貌的載體,像是台北市民舉目可見的恆久紀念碑,不僅吸納了土地與人文的共同記憶,還存在著隨時間產生可觀變化的改造可能,...

夏威夷可納咖啡4

全球產量 0.01% 珍稀咖啡豆進駐便利商店|近期登陸台灣的「夏威夷可娜咖啡」為何特別昂貴?

在精品咖啡文化尚未普及的數十年前,咖啡界有著三大最為人熟知的頂級產地,分別是非洲吉利馬札羅,和台灣人熟知的雅買加藍山,以及這次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