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台灣膠彩百年史盛大開展,「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集齊郭雪湖、林之助等 51 位大師之作

喧囂的孤獨5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於十月起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名中「喧囂的孤獨」概括了膠彩畫在臺灣發展之過程,以膠彩畫妤台灣日治時期至近代的歷史流變為題,聚焦在郭雪湖、陳進、林之助等 51 位膠彩畫大師創作者。

膠彩畫以清雅絢麗著稱,基本以紙或絹為底,透過動物膠調和礦物質顏料或其他天然材質,如水干顏料、土質顏料、金銀泥、胡粉、明礬等進行敷彩,有時畫面亦會加入金屬箔的運用。繪畫工序也較為固定,通常需經構思到寫生、下繪、轉寫、賦色等步驟,配合膠料乾燥的等待也增添其獨有的時間特質。

本次展覽選件橫跨日治時期至當代新作,共 51 位膠彩創作者、146 件作品。展區主要依循膠彩畫在官辦美展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而劃分,共區別為:「初相見|汲學」、「遇紛爭|探源」、「守畫域|定名」、「啟學制|重思」與「續開展|多貌」,呈現膠彩畫在臺灣落地化之後的表現樣貌,並體現畫種本質中涵藏不同表現的創作包容性。

一圖看懂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日治時期官展,初見膠彩藝術風格

1927 年起舉辦合計 16 屆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及「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鼓勵以在地風土為觀察對象。此時的東洋畫兼有以南畫為名的水墨,及注重色彩表現的日本畫,許多臺灣人更赴外學習當時新鮮時髦、具日本氣質的繪畫形式。

鄉原古統曾擔任臺展東洋畫部第一至第九回審查員,也是為臺灣東洋畫教育奠基的啟蒙導師,其《麗島名華鑑》、《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等作品具有用筆細密、用色妍麗的特點;前者以優雅細膩的筆法記錄臺灣珍奇花草,後者則借用江戶時代浮世繪的表現風格,呈顯 1920 年代臺北今昔交會的重要地景與城市景觀。

一圖看懂

《麗島名華鑑》,鄉原古統(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陳進與郭雪湖皆曾受教於鄉原古統,將傳統東洋畫與本土審美價值帶往另一層次。陳進赴日後曾拜近代美人畫大師鏑木清方為師,其代表作《悠閒》以一側臥雕花眠床的女子為題,描寫對象雖為畫家的姊妹,卻也是陳進自己的心緒投射;此作於2010 年經北美館修復整理,重現框裱側面及背後絹布折入的隱藏畫面,更可看出床兩側紗幔的延伸花紋、上方整排精細彩色流蘇……等畫中原先未見之細節。

一圖看懂

《悠閒》,陳進(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圓山附近》則為郭雪湖參加第二回臺展獲特選的作品,他透過寫生的方式描繪臺北圓山附近的劍潭山,並在畫面內安排種類多樣、布局繁密的植被綠蔭;圖中呈現蒼翠蓊鬱的細緻色調,是日治時期受鼓勵之地方色彩主題的代表作之一。兩位畫家承先啟後的視野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美術影響深厚。

一圖看懂

《圓山附近》,郭雪湖(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戰後國畫之爭,產生全新表現形式

戰後統治權更替帶來新的文化情境,較常裝裱於木框上作畫的膠彩畫和直式掛軸的傳統水墨畫並列於國畫部,在取材、色彩及筆線上的表現,都呈現差異的視覺樣貌,其後於 1950 年代引發正統國畫之爭,當時因時局與重新接觸水墨之故,發展出不少親傳統山水筆意的膠彩作品,亦重新嘗試墨與線表現的可能性。如溫長順《形象風景》之中可見滲入立體派的分割技法,將風景稜角轉為多彩強明的幾何色塊,搭配阡陌橫斜的取景方式與線條運用,流露出涵攝西畫風格的傾向。

一圖看懂

《形象風景》,溫長順(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膠彩畫定名後的材質與實驗突破

1972 年的中日斷交與隔年國畫二部無預警取消等事件,使膠彩畫逐漸面臨傳承上的艱難。為爭取官方展覽會的發表空間與大眾的理解,林之助在 1977 年提出「膠彩畫」這個定名,期盼重新定錨於媒材範圍內的表現可能。本次展覽共計展出林之助的 6 件作品,反映他在突破畫種傳統的企圖下所做出的嘗試:《小閒》筆線工整、構圖簡潔,《冬日》進一步以理性的幾何形狀構成畫面空間,再到形象漸趨簡化、具現代性實驗特質的《暮紅》在其創作轉折之中,可見他曾廣納東、西方藝術的創作理念及技法,為作品另闢新貌,之後則逐漸復歸到寫實的風格表現。

一圖看懂

《小閒》,林之助(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林之助自 1985 年起在東海大學美術系教導膠彩畫課程,是臺灣高等教育建立膠彩畫教學制度的開始;另一方面,探求更多知識的企圖更引動新一波的赴日留學,補上對戰後日本畫發展過程與多樣技法的學習,並將之帶回臺灣,如李貞慧受林之助啟蒙而對膠彩興趣濃厚,畢業後到日本筑波大學深造,鑽研礦物顏料特性及金銀箔的特殊運用,其作品《紅藤》將箔材融入畫面,再加以擦洗形成木樹的肌理變化,配合紅、黑色調對比與雲母礦的組合,使得畫面細膩地突顯礦物顏料的晶體折映。

一圖看懂

《紅藤》,李貞慧(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而今,膠彩創作者不再拘泥於固定的技法風格,反而分從水墨或西畫的材質特性中覓尋靈感。像是曾建穎的創作從佛教造像風格研究開始,其 2010 年的作品《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融合白描線法與膠彩傳統的「盛上」技法,將顏料厚疊堆高,塑造浮雕般的立體感,100幅情境各異的手勢隱喻人類各種慾望。循著時空環境的發展可見膠彩畫於傳統與創新之間不斷來回辯證,同時也是創作者探索自身情感與存在環境的當下回應。

一圖看懂

《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曾建穎(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5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那些關於Apple 的起與落,以及其他。

2014 年 9 月,那支被設定是庫克時代第一支手機的 iPhone 6 正式上市,你可以說 Apple 進入了另一個新的「世代」(雖然褒貶不一);十年過去...

關於老物》你不知道的香味歷史2

跨界實驗室|關於老物》你不知道的香味歷史

機場免稅店裡琳瑯滿目的香水,不管是男香或女香,從淡香水、香精、香氣噴霧等等不一而足,每款也有前中後調,有些甜如果實,有些奔放如花園,有些幽香如木,...

日韓賞楓首圖

日韓秋季賞楓的慢旅行指南|漫步「楓」情秋日,與你探尋絕美的旅遊風景

當秋風輕拂,漸變的葉色猶如細緻的油畫筆觸,描繪出秋天獨特的韻味。每一片楓葉的顏色變化,都在詩意地訴說季節的故事,無論是在清晨的露水中,還是在黃昏的余暉裡,...

戈家黎人物採訪

愛是我勇敢前行的驅動力|戈家黎在逆風中揚帆,為毛孩子們構築載滿幸福的諾亞方舟

『寶貝,你知道嗎,今天姊姊遇到了一個真正的天使。』在採訪當天回到家後,我緊緊抱著毛孩子,輕聲說著這句話,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位天使,...

2024老屋新生大獎10

2024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改造計畫 TOP 8|集結現代設計巧思,幫日治糖廠、廢棄戲院、古早商行脫胎換骨

建築作為反映城市多元樣貌的載體,像是台北市民舉目可見的恆久紀念碑,不僅吸納了土地與人文的共同記憶,還存在著隨時間產生可觀變化的改造可能,...

夏威夷可納咖啡4

全球產量 0.01% 珍稀咖啡豆進駐便利商店|近期登陸台灣的「夏威夷可娜咖啡」為何特別昂貴?

在精品咖啡文化尚未普及的數十年前,咖啡界有著三大最為人熟知的頂級產地,分別是非洲吉利馬札羅,和台灣人熟知的雅買加藍山,以及這次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