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台灣膠彩百年史盛大開展,「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集齊郭雪湖、林之助等 51 位大師之作

喧囂的孤獨5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於十月起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名中「喧囂的孤獨」概括了膠彩畫在臺灣發展之過程,以膠彩畫妤台灣日治時期至近代的歷史流變為題,聚焦在郭雪湖、陳進、林之助等 51 位膠彩畫大師創作者。

膠彩畫以清雅絢麗著稱,基本以紙或絹為底,透過動物膠調和礦物質顏料或其他天然材質,如水干顏料、土質顏料、金銀泥、胡粉、明礬等進行敷彩,有時畫面亦會加入金屬箔的運用。繪畫工序也較為固定,通常需經構思到寫生、下繪、轉寫、賦色等步驟,配合膠料乾燥的等待也增添其獨有的時間特質。

本次展覽選件橫跨日治時期至當代新作,共 51 位膠彩創作者、146 件作品。展區主要依循膠彩畫在官辦美展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而劃分,共區別為:「初相見|汲學」、「遇紛爭|探源」、「守畫域|定名」、「啟學制|重思」與「續開展|多貌」,呈現膠彩畫在臺灣落地化之後的表現樣貌,並體現畫種本質中涵藏不同表現的創作包容性。

一圖看懂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日治時期官展,初見膠彩藝術風格

1927 年起舉辦合計 16 屆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及「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鼓勵以在地風土為觀察對象。此時的東洋畫兼有以南畫為名的水墨,及注重色彩表現的日本畫,許多臺灣人更赴外學習當時新鮮時髦、具日本氣質的繪畫形式。

鄉原古統曾擔任臺展東洋畫部第一至第九回審查員,也是為臺灣東洋畫教育奠基的啟蒙導師,其《麗島名華鑑》、《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等作品具有用筆細密、用色妍麗的特點;前者以優雅細膩的筆法記錄臺灣珍奇花草,後者則借用江戶時代浮世繪的表現風格,呈顯 1920 年代臺北今昔交會的重要地景與城市景觀。

一圖看懂

《麗島名華鑑》,鄉原古統(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陳進與郭雪湖皆曾受教於鄉原古統,將傳統東洋畫與本土審美價值帶往另一層次。陳進赴日後曾拜近代美人畫大師鏑木清方為師,其代表作《悠閒》以一側臥雕花眠床的女子為題,描寫對象雖為畫家的姊妹,卻也是陳進自己的心緒投射;此作於2010 年經北美館修復整理,重現框裱側面及背後絹布折入的隱藏畫面,更可看出床兩側紗幔的延伸花紋、上方整排精細彩色流蘇……等畫中原先未見之細節。

一圖看懂

《悠閒》,陳進(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圓山附近》則為郭雪湖參加第二回臺展獲特選的作品,他透過寫生的方式描繪臺北圓山附近的劍潭山,並在畫面內安排種類多樣、布局繁密的植被綠蔭;圖中呈現蒼翠蓊鬱的細緻色調,是日治時期受鼓勵之地方色彩主題的代表作之一。兩位畫家承先啟後的視野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美術影響深厚。

一圖看懂

《圓山附近》,郭雪湖(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戰後國畫之爭,產生全新表現形式

戰後統治權更替帶來新的文化情境,較常裝裱於木框上作畫的膠彩畫和直式掛軸的傳統水墨畫並列於國畫部,在取材、色彩及筆線上的表現,都呈現差異的視覺樣貌,其後於 1950 年代引發正統國畫之爭,當時因時局與重新接觸水墨之故,發展出不少親傳統山水筆意的膠彩作品,亦重新嘗試墨與線表現的可能性。如溫長順《形象風景》之中可見滲入立體派的分割技法,將風景稜角轉為多彩強明的幾何色塊,搭配阡陌橫斜的取景方式與線條運用,流露出涵攝西畫風格的傾向。

一圖看懂

《形象風景》,溫長順(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膠彩畫定名後的材質與實驗突破

1972 年的中日斷交與隔年國畫二部無預警取消等事件,使膠彩畫逐漸面臨傳承上的艱難。為爭取官方展覽會的發表空間與大眾的理解,林之助在 1977 年提出「膠彩畫」這個定名,期盼重新定錨於媒材範圍內的表現可能。本次展覽共計展出林之助的 6 件作品,反映他在突破畫種傳統的企圖下所做出的嘗試:《小閒》筆線工整、構圖簡潔,《冬日》進一步以理性的幾何形狀構成畫面空間,再到形象漸趨簡化、具現代性實驗特質的《暮紅》在其創作轉折之中,可見他曾廣納東、西方藝術的創作理念及技法,為作品另闢新貌,之後則逐漸復歸到寫實的風格表現。

一圖看懂

《小閒》,林之助(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林之助自 1985 年起在東海大學美術系教導膠彩畫課程,是臺灣高等教育建立膠彩畫教學制度的開始;另一方面,探求更多知識的企圖更引動新一波的赴日留學,補上對戰後日本畫發展過程與多樣技法的學習,並將之帶回臺灣,如李貞慧受林之助啟蒙而對膠彩興趣濃厚,畢業後到日本筑波大學深造,鑽研礦物顏料特性及金銀箔的特殊運用,其作品《紅藤》將箔材融入畫面,再加以擦洗形成木樹的肌理變化,配合紅、黑色調對比與雲母礦的組合,使得畫面細膩地突顯礦物顏料的晶體折映。

一圖看懂

《紅藤》,李貞慧(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而今,膠彩創作者不再拘泥於固定的技法風格,反而分從水墨或西畫的材質特性中覓尋靈感。像是曾建穎的創作從佛教造像風格研究開始,其 2010 年的作品《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融合白描線法與膠彩傳統的「盛上」技法,將顏料厚疊堆高,塑造浮雕般的立體感,100幅情境各異的手勢隱喻人類各種慾望。循著時空環境的發展可見膠彩畫於傳統與創新之間不斷來回辯證,同時也是創作者探索自身情感與存在環境的當下回應。

一圖看懂

《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曾建穎(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本圖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夏2

當莫內遇見夏荊山|趙忠傑與東方藝術的「再一次」對話

從印象派到佛畫,趙忠傑的收藏轉向不只是一場美學選擇,更是一場東方文化的話語重建。他推動藝術教育、建立基金會,計畫以科技與人文共構台灣未來的文化地標。...

2

這個夏天,和布丁狗一起做便當:ABC Cooking Studio 推限定手作便當課「布丁狗的野餐日」

說到夏天最療癒的事,大概就是和可愛的布丁狗一起待在廚房裡了。ABC Cooking Studio 這次和三麗鷗合作,推出了一個讓人光聽就覺得心情很好的課程...

(圖片:Nothing)3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Nothing 中 聽見世界|Nothing Ear (Open) 評測:開放式耳機的美學誘惑與真實挑戰

Nothing Ear (Open) 以開放式耳掛設計與透明美學吸引設計愛好者,也為長時間配戴者帶來舒適新解方。然而在真實使用中,...

(圖/台中藝術博覽會 提供)

在這個夏天,藝術熱力引爆台中:三場展覽勾勒城市感知的未來路徑!

當城市的節奏越來越難以捕捉,藝術卻總能為我們指出新的感知路徑。從一座備受期待的美術館誕生、一次東西名作的跨海交會,到一場集結 62...

(圖/RIEDEL 提供)

1% KNOWLEDGE》喝葡萄酒,為什麼還要對酒杯斤斤計較?葡萄酒杯如何改變你的品味體驗,從 RIEDEL 談起

葡萄酒早已成為生活品味的象徵,但要真正理解一瓶酒,選對酒杯才是關鍵。從中世紀粗重木杯到現代功能化設計,酒杯早已不再只是容器,而是風味的放大器。不管是...

(圖/@ARABAKIROCKFEST X)

2025日本必去六大音樂祭:落於山中湖畔 x 遠觀富士山,解鎖絕美聽團地點!

在人群中唱著歌曲,隨著旋律自由的擺動,彷彿靈魂被拉入音樂的世界…。 聽團,是許多人追尋自由的方式,享受音樂的過程。近年來,隨著喜愛樂團的人數漸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