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民族記憶的未知疆界|羅馬 MAXXI BVLGARI PRIZE 雙年獎決賽發佈

(圖/BVLGARI 提供)

寶格麗長年與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 (MAXXI) 共同合作舉辦 MAXXI BVLGARI PRIZE 雙年獎,支持並鼓勵來自義大利和全球的年輕藝術家。今年的雙年獎決賽也已宣布入圍的三位頂尖藝術家,並會在 MAXXI 展出三位藝術家的參展作品。

這三位義大利來自的新銳藝術家,分別是 Riccardo Benassi (出生於 1982 年,來自克雷莫納)、Monia Ben Hamouda (出生於 1991 年,來自米蘭) 及 Binta Diaw (出生於 1995 年,來自米蘭) ,他們專為本次盛會所打造的三件藝術作品,是第四屆 MAXXI BVLGARI PRIZE 雙年獎最大亮點。

一圖看懂

三位來自義大利的年輕藝術家入選了這次的雙年展(圖/BVLGARI 提供)

分享本圖

本次展覽由 Giulia Ferracci 擔任策展人,並於博物館的 Gian Ferrari 展廳展出。活動自 10 月 25 日起開放大眾參觀,並於 2025 年由主辦單位宣布大獎得主並收購其作品後劃下句點,獲獎作品將成為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的永久館藏。針對過去幾屆的作品,來賓也可以投票選出自己最喜愛的創作。

在 2023 年 10 月於巴黎的義大利大使館所舉辦的特別活動中,國際評審團以匿名方式宣布三名藝術家入圍決賽;評審團成員包括了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 (MAXXI) 藝術總監 Francesco Stocchi 、Radicants 策展合作負責人暨第 15 屆韓國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 Nicolas Bourriaud 、孟加拉達卡 Samdani Art Foundation 藝術基金會總監暨達卡藝術高峰會 (Dhaka Art Summit) 首席策展人 Diana Campbell 、德國慕尼黑 Haus der Kunst 美術館藝術總監 Andrea Lissoni、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NTU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創辦人暨負責人,以及沙烏地阿拉伯德拉伊耶 2024 年當代藝術雙年展藝術總監 Ute Meta Bauer。

一圖看懂

Riccardo Benassi 的 ASSENZAHAH ESSENZAHAH 機器狗會在展廳內不斷活動,還會伴隨著背景音樂。(圖/BVLGARI 提供)

分享本圖

在本次第四屆競賽中,重要的新發展當屬 MAXXI BVLGARI PRIZE for Digital Art 數位藝術獎,其中特別提到最出色的數位專案創作人 Roberto Fassone。2025 年 1 月 17 日宣布大獎得主當天,Roberto 將在博物館大廳展出他的作品 And we thought (2021 - 至今)。此專案為 Sineglossa 出品,旨在探索創作者與人工智慧間的關係,審視現代藝術體系中想像力與自我指涉的限度。

在 2001 年創立時,MAXXI BVLGARI PRIZE 雙年獎的名稱為 Prize for Young Art,爾後,於 2018 年重新命名,並在寶格麗的大力支持下持續茁壯。這項大獎代表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藝術收藏的創立核心。過去數年來,不少藝術家創新和實驗性藝術創作皆獲得此獎項支持,進而一舉成名。

雙年展決賽焦點展品

在美術館閱覽室中,會擺放三大藝術家的相關畫作、照片、影片和文件,引領來賓認識展覽中三位主角的背景故事。透過多元美學形式來表達自我,這幾位藝術家持續開拓藝術的全新疆界,藉由對過去和此刻的解讀,表達自己對未來的想像。

為展覽揭開序幕的作品來自於 Riccardo Benassi 的 ASSENZAHAH ESSENZAHAH (創作於 2024 年)。兩隻機器狗在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電梯內依循著藝術家精心設計的動作在空間內不斷活動,伴隨著背景音樂,牆上則有雷射光束投影的文字。這項裝置藝術賦予觀看者以全新方式檢視自己的存在,審視新型科技如何影響觀看者的內在、情感和生理。

一圖看懂

(圖/BVLGARI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圖/BVLGARI 提供)

分享本圖

展廳正中央擺放的是 Binta Diaw 的創作,作品中充滿個人和群眾的集體記憶:名為 Juroom ñaar (創作於 2024 年),靈感來自 1819 年的歷史事件,藝術家用七根放滿煤炭的柱子表示紀念。「七」代表的是塞內加爾 Nder 村莊的七名女性,在摩爾人入侵後,為了避免淪落為奴,她們選擇自焚來表達不屈服的意志。雕塑四周掛著髮辮,來賓會聽到以沃洛夫語發出的聲響和話語,說明當時這幾位女性起身抵抗暴政。

一圖看懂

(圖/BVLGARI 提供)

分享本圖

透過了 Monia Ben Hamouda 的作品 Theology of Collapse (The Myth of Past) I-X (創作於 2024 年),呈現出充滿文化和儀式象徵的視覺語言。這項作品為展覽劃下句點,由十片鐵板製成,上方以雷射切割出各種圖形,靈感來自伊斯蘭書法和清真寺。鐵板以紅椒粉、扶桑花和肉桂等香料塗畫而成,放置在藝廊後方牆上,營造出崩塌的危機感,暗示當代身分認同的脆弱與無助。

一圖看懂

(圖/BVLGARI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圖/BVLGARI 提供)

分享本圖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圖/unsplash)

城市學》揭開東南亞神秘族群的面紗:深藏在熱帶雨林中的峇峇娘惹

談起東南亞文化,我想許多人會想到潮濕的熱帶雨林氣候、碧海藍天,抑或是充滿辛香料的南洋美食。人們的膚色似乎比較深,嘴裏說著似懂非懂的語言⋯⋯...

Galaxy Ring1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試圖掌管一切的魔戒所為何來?|評測 Samsung Galaxy Ring 與其未來想像

或許你可以說,在智慧型手機推出之後(尤其是那個被賈伯斯稱為「寬螢幕的 iPod 、革命性的行動電話、前所未見的網路通訊裝置」的 iPhone ),...

(圖/pexels)

1% KNOWLEDGE》關於微醺:威士忌也有風土?品酩威士忌你一定要知道的幾個名字

說到「風土」兩個字,你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葡萄酒,但威士忌的「風土」更為複雜,卻也更加有趣,這一次 1% Style 帶你走訪威士忌的世界,從「...

(圖/采昌國際多媒體)

對日本人來說,《孤獨的美食家》絕對是科幻片?與松重豐的深度對談,「獨食精神」依舊能影響世界

在網路流傳的「國際孤獨指數表」內,「獨食」可說是挺引人關心的活動。可說實在,現代人因應生活壓力,選擇汲營度日,獨食,也只是想擁有一段只屬於自己的安靜時光,...

(圖/ Pexels)

咖啡豆又漲了?價格創半世紀最高,全球研究:千萬咖啡農「活在貧窮線下」

剛睡醒來一杯冰冷、溫熱的咖啡提神,感覺精神都來了,這是許多上班族和學生的每日必需品。全世界多達 100 種以上的咖啡品種,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種呢?冰美式、...

(圖/葛飾戴斗 繪、Amazon.com、派對咖孔明 X)

三國志 Made in Japan?從漫畫電玩到企業聖經,日本如何將三國玩得出神入化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曾作為軍閥門下賓客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場白就寫了這麼一段話,總結了中華文化對戰爭、對歷史始終反覆重演的基礎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