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舞雙截棍,為設計注入理性與感性|與天晴設計創辦人易瑋勝,聊聊他眼中的「工業設計」

(圖/易瑋勝 提供)

常聽設計圈說,藝術與設計在大多時候像兩條平行線,但在他們的心中,好像總有顆藝術之魂在暗中熊熊燃燒,即使是聽來最與藝術絕緣的工業設計,還是有分成「量產」與「做爽」的模糊區別,至少 Alan 用行動證明其可行性確實存在。而今年 11 月由 Alan 籌畫的《設計發電》設計師企畫聯展,就是藉由展覽燃燒工業設計人滿腔熱血的試金石。

藉著這次展覽,我們邀請了天晴設計創辦人兼創意總監易瑋勝(Alan),來與我們聊聊什麼是工業設計?而近年的工業設計又為何開始強調更「跨域」的能力需求?

先學克制,再談創意的工業設計師

工業設計是什麼?Alan 言簡意賅的總結:它(工業設計)涵蓋生活的各方各面,我們看到的任何產品背後,其實都隱藏了許多人看不到的專業,「包含了你的製程、加工、材料、成本,都是設計產品中會考量的範圍,要怎麼在『有限制』的條件下,完成你的設計,這是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師最困難的地方。」

一圖看懂

設計師企畫聯展發表現場。(圖/FB 設計師企畫聯展)

分享本圖

比起大部分人對設計行業的表面想像,Alan 所定義的工業設計師,該習得的技能是數不清的,「除了我自己在學校裡,就得先學會各種建模軟體,而且還不是建個好看而已,是要能夠『生產』才行,換言之,你連材料本身的特性也得有所瞭解」「基本上你懂得領域越多,就越有優勢吧!」這也能解釋 Alan 為何能身兼數職仍樂在其中,除了在學生時代成立了羽球校隊,還組了樂團擔起主唱,時不時跨上機車馳騁公路,還有拿起麥克筆,在紙上創作一幅幅造型插畫,加上現在相隔 12 年重新辦起了聯展,Alan 的願景比從前來的清晰不少。

現在談到天晴設計,許多人聯想到的,是兩年前在高雄燈會將愛河畔染上金光的「虎尾燈」,推出即銷售一空的商業成績,人人都想在身後,繫上一條可愛的虎尾,也讓天晴一時之間走入了鎂光燈下;問及這個顛覆元宵燈會想像的產品,耗費了設計團隊多久的時間發想?「其實我接到這任務的時候,只有大概一星期的時間啦哈哈哈」Alan 玩味回憶道,當時對業主的回應,也顯得直接瞭當:「這一個禮拜喔,如果我有想法,我就丟出來,如果沒有,就當沒事發生吧......」

一圖看懂

天晴設計事務所在 2022 年為高雄燈會設計的特色「虎尾燈」推出即銷售一空,Alan 坦言他當時只有一個禮拜的時間發想產品。(圖/FB 天晴設計)

分享本圖

當然,聽到「當沒事」時我們是一片哄堂大笑,但能貌似不正經的看待案件,背後也得有高深的學問當背書,還有一套關乎「克制」的設計思維。

Alan 分享起過去二十年的累積,其實產品從發想到產出途中,設計師難免會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出現(包括他自己),那都會在無形中擴大後續的生產成本,傷了業主的荷包,嚴重的話,可能讓專案在還沒開始前就畫下句號也說不定。

尤其 Alan 也坦言,自己算是台灣相當早期創立獨立品牌的設計師,在開發自有品牌時,就深刻體會到付出與回報並不總是打平,「比較現實點的說,我得投入大量的資金,而資金換來的產品,搞不好只有你自己喜歡,別人還不一定會買單,所以要想辦法花錢去推廣,獲得市場的喜愛,不能只是自我滿足。」一環牽一環,他比喻,這像在打一場無止盡的賭局,「所以我們設計師做品牌的常會說『敢有中組無?』,就是看十個產品裡面有沒有中那一兩個,說不定就賺回來了啊!」

一圖看懂

每屆設計師的參展作品,團隊都會親自拍攝產品形象照並將其編成專刊,建立起屬於台灣設計師的作品檔案庫。(圖/FB 設計師企畫聯展)

分享本圖

雖說簡短的玩笑,道盡工業設計的辛酸,但回過頭來看,也使虎尾燈的誕生,更像是 Alan 帶領天晴冒的一次險,只要嘗試想著「總不能每年都做紙燈籠吧?」能突破既有框架的 idea 就能在他的腦中緩緩浮現,再經歷一連串的說服、提案,最後興許能看到更驚喜的結果。於是當我們開玩笑的問起:「原來設計「人」也是工業設計的一環?」時,Alan 才笑說:「我好像也不能說你錯啦」

跨域思維的融匯與預測

「跨域」二字在近年時常用做設計產業的泛用詞,但一名設計師為何而「跨」?Alan 早在數十年前便發現了端倪。

Alan 在台科大讀研究所時,就已觀察到碩士班的非本科生是異常的多,他們能適時引入陌生領域的專業背景,再將其添入工業設計既有的設計語彙,將它們轉化為更易打動人心的產品。「如果你很專注在『工業設計專業』,這些其實是基本而已,但如果你對歷史有研究,對餐飲有研究呢?那說不定能讓設計與不同的專業產生更有共鳴的碰撞」Alan 以賈伯斯為例,他可能就是工設人眼中的全能者,「我個人認為,他其實是一位集合多元知識的 PM 吧,他懂設計、懂軟體、懂藝術,甚至更懂得行銷,是個把所有單一專業人才匯聚在一塊,將產品從零到有組裝合一的人」

一圖看懂

2009 年設計師企畫聯展《雨》(圖/FB 設計師企畫聯展)

分享本圖

論產品該如何打動人心,這類 1+1>2 的思維,聽來確實老掉牙了點,但在 Alan 看來仍舊屢試不爽。以設計專業作為起頭,建構起相異視野的對話橋樑,一些過去認為特定產品「該是怎樣」的印象也能被逐一打破,這也是 Alan 在籌辦今年設計師聯展時抱有的期待。

一圖看懂

《不孤獨的碗》,設計師:長友大輔、詹明旎(圖/FB 設計師企畫聯展)

分享本圖

而「跨域」除了陌生領域的融合,有時還涉及了時空間的思維跨越,像 2012 年有感於高效率的 Smart phone (智慧型手機)正逐漸攻佔所有人的生活,天晴就以《 SMART ?》為題舉辦該屆聯展,反思「低頭族」成為街景常態的可能性。現在看來,還真是幫現實完成了一次自證預言。他說工業設計的確是為創造使用者的需求而生,而創造,顯然也包含了「預測」的成分。 

以設計師企畫聯展,探索那不存在的可行性

當我們問起 Alan 今年《設計發電》的策畫動機,他則以「創作」一詞取代設計,給了我們答覆:「我還真不能說沒有情懷的介入,畢竟我們將它定調為『創作』展,就是為了看到些不一樣的構想」Alan 不諱言的說,這次的策展主要也是為了喚起工業設計師的想像邊界,而非產品本身能做的多麼高大上,或是純以量產為目標。

一圖看懂

設計師企畫聯展《設計發電》參展作品,發電原理尚未公布。(圖/易瑋勝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設計師企畫聯展《設計發電》參展作品,發電原理尚未公布。(圖/易瑋勝 提供)

分享本圖

Alan 調皮的分享,自己為了這次的聯展主題,還設計出一款能靠轉動產生電能的雙截棍,「我們想像中的發電,也許都跟『轉動』這個動作有關,如果我的作品能讓發電的動作更省力,那不就更有趣了嗎!」舉辦創作展的好處,就是能將設計構想的起點,想得更原始、有機一些,這反而是 Alan 激發創作動力的來源,畢竟這就像是在自己手上造了台風力發電機!

一圖看懂

(圖/易瑋勝 提供)

分享本圖

「能引起群眾反思的作品,在過去比較常被定義為藝術表現」但 Alan 想透過《設計發電》,證明「產品」同樣也能做到這一點,因此「設計」與「發電」,就是「A 至 B 點」的概念延伸,中間則是一片待清除的混沌,等待設計師的親身探究,用創新的設計切角,將美學與實用兼具的產品體驗,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那是 Alan 對工業設計的理想願景。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圖/unsplash)

城市學》揭開東南亞神秘族群的面紗:深藏在熱帶雨林中的峇峇娘惹

談起東南亞文化,我想許多人會想到潮濕的熱帶雨林氣候、碧海藍天,抑或是充滿辛香料的南洋美食。人們的膚色似乎比較深,嘴裏說著似懂非懂的語言⋯⋯...

Galaxy Ring1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試圖掌管一切的魔戒所為何來?|評測 Samsung Galaxy Ring 與其未來想像

或許你可以說,在智慧型手機推出之後(尤其是那個被賈伯斯稱為「寬螢幕的 iPod 、革命性的行動電話、前所未見的網路通訊裝置」的 iPhone ),...

(圖/pexels)

1% KNOWLEDGE》關於微醺:威士忌也有風土?品酩威士忌你一定要知道的幾個名字

說到「風土」兩個字,你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葡萄酒,但威士忌的「風土」更為複雜,卻也更加有趣,這一次 1% Style 帶你走訪威士忌的世界,從「...

(圖/采昌國際多媒體)

對日本人來說,《孤獨的美食家》絕對是科幻片?與松重豐的深度對談,「獨食精神」依舊能影響世界

在網路流傳的「國際孤獨指數表」內,「獨食」可說是挺引人關心的活動。可說實在,現代人因應生活壓力,選擇汲營度日,獨食,也只是想擁有一段只屬於自己的安靜時光,...

(圖/ Pexels)

咖啡豆又漲了?價格創半世紀最高,全球研究:千萬咖啡農「活在貧窮線下」

剛睡醒來一杯冰冷、溫熱的咖啡提神,感覺精神都來了,這是許多上班族和學生的每日必需品。全世界多達 100 種以上的咖啡品種,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種呢?冰美式、...

(圖/葛飾戴斗 繪、Amazon.com、派對咖孔明 X)

三國志 Made in Japan?從漫畫電玩到企業聖經,日本如何將三國玩得出神入化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曾作為軍閥門下賓客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場白就寫了這麼一段話,總結了中華文化對戰爭、對歷史始終反覆重演的基礎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