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eyond News》穿上迷彩,是為了作戰,還是象徵?|軍服與文化的百年交會

(圖/pexels)

賴清德及幕僚近日身穿迷彩軍服現身漢光演習,讓軍裝再度成為話題焦點。本報導從軍服的歷史功能與儀典性出發,探討其如何走入文化敘事,揭秘制服除了權力的呈現之外的生活風格。

這幾天,總統賴清德及其幕僚身穿數位迷彩軍服,現身澎湖視導漢光演習,新聞畫面一出,網路即刻炸開——有人讚許總統親赴前線、與三軍同袍共感戰備壓力;也有人質疑身為文人總統穿迷彩,有違文武分際,意圖政治操作。然而這場針對一件制服的輿論分裂,其實說明了更深一層的事:軍服早已不是單純的軍事裝備,而是一套能引發政治、文化、時尚多重詮釋的象徵語言。

我們穿的是軍服,還是一種立場?當軍服不再只是士兵的戰鬥裝,而成為總統、設計師、歌手、藝術家的視覺選擇,它的意義與文化場域早已移動。在軍裝被時尚所收編、再詮釋的歷程中,誰還能說,這只是一件「制服」?

制服從來不只是為了戰鬥,而是為了被看見

若將軍服視為一種視覺語言,那麼它的發明,絕非只為了戰術操作——事實上,歷史上多數軍服的設計,目的往往更偏向於「被辨識」、「被懼怕」,甚至「被記住」。

在冷兵器與火藥並存的年代,戰場混亂而無法以通訊與科技分辨敵我,軍服首先的任務是視覺識別。英軍紅衣、法軍藍制服、清朝八旗鑲邊、羅馬軍團的動物皮甲,不只分辨陣營,更是一種威懾視覺——整齊劃一的色塊、排列隊形、旌旗揚起,本質是一場集體身份的展演儀式。

進入近代,軍服開始納入軍階識別、軍種分化與功能性設計:防水、防寒、迷彩、模組化配件,的確讓它成為有效的戰術裝備。但即使到了當代,真正讓一套軍服成為「軍服」的,依然不是它的功能,而是它背後所召喚的秩序、忠誠與國家敘事。

一圖看懂

(圖/pexels)

分享本圖

這也是為何,在儀典場景中,軍服始終有其不可取代的角色:閱兵、國喪、授勳、戰爭紀念日,甚至總統的迷彩視察,都不在於軍事效率,而在於儀式的展現、象徵的傳遞與國族意識的重組。軍服作為「視覺表述」的語言,永遠說得比口令更大聲。

套一句法國歷史學家 Michel Pastoureau 的觀點:「制服從來不只是行動的裝備,而是權力在布料上的宣告。」這正是今日時尚設計師仍對軍裝著迷的原因——他們試圖不是改寫戰爭,而是接手如何書寫權力的視覺劇場。

軍服的誘惑:紀律的輪廓與權力的剪裁

軍服之所以讓一般人長期著迷,原因其實簡單:它集結了所有「結構主義」設計者夢寐以求的特質——明確線條、工藝剪裁、機能配置,以及難以抗拒的象徵性:權力、紀律、階級、責任、甚至性吸引力。而這種制服的吸引,從來就不只是後現代的符號遊戲。在歷史上,精品時尚界與軍裝的交會比你想像的還早,也更真實,這樣的歷史牽連——從戰場供應商到伸展台的叛逆,其實呈現了某種更魔幻風格的文化個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戰期間,歐洲多個精品品牌其實實際參與軍裝設計與生產,包括為英國設計軍裝的 Burberry ,創辦人 Thomas Burberry 於1901年為壕溝作戰設計防水風衣,後來成為風靡上流社會的「Trench Coat」經典,直到今天,Burberry 經典格紋內裡仍與軍事血統脫不了關係;早年為法國騎兵提供馬具與皮革裝備的 Hermès,戰後轉為奢華皮件品牌,但工藝根源深植軍需結構。甚至雖非直接軍服供應商的 Louis Vuitton,卻在二戰期間為軍官設計專用行李箱,並於戰後迅速轉型為「戰後新生活」的旅行象徵,將戰爭記憶轉譯為優雅文化。

但在這條歷史軸線中,Hugo Boss 是最難以忽視、也最具爭議性的名字。這個今日象徵俐落德式男裝與現代商務風格的品牌,其歷史起點,正是為納粹政權設計軍服。

1930年代至二戰期間,創辦人 Hugo Ferdinand Boss 為納粹黨提供 SA、SS、青年團與國防軍制服生產。那套黑色SS軍官制服、紅白臂章與皮靴的視覺衝擊,正是出自其工廠。納粹的軍裝制服,確實是一種極致的「權力設計」——剪裁銳利、標誌分明、色彩冷峻,即使在今日時尚語境中仍保有一種「令人不安」,但卻讓人感到時尚且極致的魅力;戰後, Hugo Boss 曾因此被判罰款,公司也經歷重整,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以時尚品牌之姿「再」出發,當然今日品牌極少主動提及此段歷史,卻無法抹去它對軍裝視覺的深度影響。

就像是時尚評論家 Suzy Menkes 對那段歷史記憶所下的註腳: 「那些剪裁完美的黑色制服提醒我們:視覺權力的設計,從不只是美學選擇,更是一種歷史責任。」

軍裝風美學進入生活層面的標誌:從街頭挪用到高訂顛覆

二戰結束後,大量退役軍裝流入民間,尤其在美國與英國,成為工人與學生階級的日常穿著,甚至到了越戰時期,美國青年穿迷彩服反對戰爭,形成軍裝反軍意涵的挪用典範——迷彩不再是隱匿,而是抗議的顯影,而相同的元素包括軍靴、M-65外套、軍用背心等,在70至90年代被龐克、嬉皮、饒舌、滑板等次文化吸收為標誌裝備,「軍裝」的冷硬標誌形象逐漸被個性、叛逆的新世代風格取代。

這樣的思維,也渲染到設計師的當代設計上,像 Jean Paul Gaultier 曾推出大量海軍風格、軍官制服設計,打破性別與階級限制,讓軍服被視為「文化角色的扮演服」,或是 Yohji Yamamoto 將軍裝與日式黑色美學融合,打造出極簡、沉著卻帶有張力的軍裝輪廓,而 Raf Simons 在2000年代提出青少年軍團主題,將軍服與校園制服結合,訴說壓抑、群體與反叛之間的隱性戰爭,更是軍裝轉化的代表性思維。

進入 2020 的當代,軍裝元素不再是象徵過去的戰爭,更多的思維來自於面對未來的不安——從氣候災難、都市生存、社會解構等不一而足。像 ACRONYM 將特種部隊機能轉化為極簡未來城市風格,成為「戰術時尚(tacticool)」的代表,而 Stone Island、C.P. Company 將軍用染色、防火、防水布料導入高端機能外套,將「軍用操作」與「生活需求」發揮到淋漓盡致,甚至 Nike ACG 提出的「全條件作戰」都市穿著概念,把城市當作戰場,把服裝當作裝甲,可以說是集操作思維於一體。這樣的「再詮釋」,讓軍服如今不只是為了戰鬥而設計,而是為了在「高度複雜的當代社會中」生存,乃至於行動及再表態。

一圖看懂

(圖/pexels)

分享本圖

說一句實在話,從總統穿迷彩服接受戰爭想像的投射,到設計師用軍服表達性別流動與抗爭姿態,軍裝早已不是一種指令,而是一種可選擇的語言。

軍裝的迷人之處,恰恰來自它本應服從秩序,卻不斷被重新詮釋為個人立場、社會議題、文化對抗的表達工具。你可以說今天穿迷彩的人,也許不是軍人,但他/她想傳遞的,可能是:「我準備好了——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自我表述。」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photo2

1% KNOWLEDGE》什麼是藝術攝影?這家攝影藝廊又為什麼要在台灣辦攝影競賽?

藝術攝影正從紀實走向當代顯學,作品在國際拍賣場屢創高價,成為投資與收藏的新寵。1% Style 這次帶你解析全球攝影藝廊的版圖,...

K star 0

2025 K STAR 閃耀登場 在地產業伴手禮,蘊藏設計匠心

基隆擁有豐富的在地產業與特色商品,然而在品牌能見度與市場拓展上,仍具高度成長潛力。近年來,基隆市政府積極推動產業發展,透過創新行銷與品牌轉型,...

酒_開門

跨界實驗室|關於微醺》不只是賣給亞洲,而是為亞洲而釀|烈酒新品 揭示風味主導權的變化轉移

在烈酒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蘇格登、布萊迪、噶瑪蘭與金門高粱不再只是「把酒賣給亞洲」,而是開始真正「為亞洲而釀」。從深焙桶型到年份標示,...

(圖/玖尹 提供)

中秋獻禮(一)》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於月圓之夜為摯愛之人,送出最真摯的愛意

自古說,中秋夜,月圓人團圓,被寄予家人間團聚之意。夜晚時分,坐於戶外景觀餐廳中,與親朋好友小酌幾杯,抬頭望著天上皎潔的月亮,一邊暢談生活大小事,...

(圖/高雄萬豪酒店 提供)

夏日龍蝦季這樣吃!從肉質鮮甜的蒜蓉清蒸青龍,到奶香濃郁的爐烤波士頓龍蝦,來場衝擊味蕾的海洋之旅

時而天晴,時而暴雨,時而打雷,時而天氣悶熱,這是 2025 年的台灣夏日景象。在炎熱的夏日,高溫的天氣,時常使人沒有食慾,想品嚐道地的當季海鮮來消暑,...

The One1

給大人一場專屬的夏令營|劉邦初與 The One 如何為心中的孩子打造「大小孩童樂會」?

在台灣盛行親子夏令營的此刻,《 The One 》執行長劉邦初卻提出一個看似簡單,卻直指人心的提問——「我們都為孩子找過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