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關與行銷領域深耕數十年,丁菱娟經歷過創業、轉型、國際市場的挑戰,也看過無數職場起伏。他的故事,不只是成功女性的典範,更是一位用「溝通」與「真誠」走過風雨的人生縮影。
他說,職場上最重要的能力,往往不是你多厲害,而是你能不能被理解,能不能讓別人感受到你站在同一邊。這種能力,來自於看似柔軟卻最強大的力量——溝通。

(圖/丁菱娟 提供)
分享本圖從失落中學會「說清楚」
回憶起創業初期,丁菱娟最心痛的一課,來自一場因為忽略彼此而釀成的誤解。那時候,公司發展快速,大家都忙得沒有時間坐下來聊聊。他身邊的一位左右手,連續幾天沒有出現,專案的進度也因此延誤。焦急與壓力之下,他在會議裡情緒上來,脫口而出:「你是公司的高階主管,領最多的薪水,就應該承擔更多責任。」
會議結束之後,他就收到對方的辭呈。年輕氣盛的他一時掛不住面子,沒有挽留,便簽下了這份辭職信。直到後來才知道,那段時間對方家裡正好發生了狀況,他不擅長表達情緒,所以選擇默默承受。「那一刻我真的很痛。」他回憶,「原來,只因為一點小小的誤解,就失去一位大將。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一記警鐘。」
從此,他牢記一件事: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表現得和以往不同,一定有原因。「所以在談事情之前,先關心一下他的狀況,先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他說。
溝通,比能力更重要
許多人在職場上習慣用「能力」說話,覺得只要把事情做對、做完,就不會有問題。但丁菱娟認為,能力固然重要,但影響力往往更決定成敗。
「你能不能被看見?能不能在對的時候,讓別人理解你想做什麼?」他舉例:一個專案提案,也許內容很完整,但如果沒有說服團隊與主管,就算再好的計畫也無法推動;一位能力再強的同事,如果總讓人覺得難以合作,也難以成為領導者。
在他看來,職場是一個需要不斷「對話」的場域。真正有影響力的人,不是那個最會單打獨鬥的,而是能夠串連彼此,讓團隊往同一個方向前進的人。當他被問到,職場人最常犯的溝通錯誤是什麼時,丁菱娟笑了笑,說其實大家常常在溝通的時候「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講自己想講的,完全沒有在聽別人講,急於要把自己所想要傳達的塞到對方的腦袋裡面。」他觀察到,許多人在表達時只顧著輸出,卻忽略了接收。結果是:自己講了一長串,但對方並沒有真正理解,甚至可能會產生誤解。
他提醒,好的溝通一定包含有同理心的「傾聽」這個步驟,嘗試換位思考,才算真正完成交流。另一個常見問題,是用情緒溝通。當爭執或壓力發生時,很多人急著反駁、急著證明自己是對的,卻忘了先去理解對方的感受。這樣的對話,往往只會讓隔閡更大。
非暴力溝通的四步驟

(圖/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
分享本圖近年來,丁菱娟經常分享「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的觀念,這也是他自己在職場上實踐多年的方法。或許很多人聽到『非暴力』會以為是激烈衝突才需要,其實它講的是一種日常溝通的態度。
他拆解了四個關鍵步驟:觀察、感受、需求、請求。
- 先描述客觀事實,而不是一開始就下判斷;
- 再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對方知道這件事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
- 接著表達自己的需求,讓對方理解你背後的動機;
- 最後提出具體請求,而不是只停留在情緒的宣洩。
這四個步驟,聽起來簡單,但真正做到需要練習。他舉例說,如果同事常遲到開會,我們很容易說情緒上頭說:「你為什麼每次遲到?」這樣的溝通方式容易起衝突;但換個方式,可以是「我觀察到你這幾次開會遲到(觀察),我覺得有點影響到大家(感受),因為我需要會議能夠準時開始(需求),所以希望下次能提早五分鐘進來(請求)。」
同樣是提醒,但效果截然不同。
「真誠的溝通,解決 99% 的問題」
一路走來,丁菱娟看見太多人把「溝通」當作技巧,好像學會幾個話術就能無往不利。但他更想強調的,是溝通背後的那份「真誠」。如果你沒有真的想理解對方,再多技巧都沒有用。他眼中的好溝通,不是伶牙俐齒,也不是辯論比賽,而是願意耐心聆聽,然後用最清楚、最真誠的方式表達自己。這種溝通,看似柔軟,卻能化解最堅硬的隔閡。
專訪的最後,他想對每個正在努力的人說: 「真誠的溝通可以解決 99% 的問題。」他堅信,只要願意敞開自己,跟對方做真誠的溝通,困難一定可以迎刃而解,更能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在這個資訊快速、跨界合作頻繁的時代,會做事的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會讓人願意和你一起做事的人。而這一切,都始於溝通。
從公關老將到創業者,再到如今的企業導師,丁菱娟的人生一路走來,始終圍繞著「人」與「溝通」。他的故事提醒我們,職場不是單純的能力競賽,而是一場與人同行的旅程。在這條路上,能力會讓你走得更快,但唯有溝通,能讓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