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近年以「國際青年設計工作坊」與「K STAR 基隆之星」重新思考城市伴手禮的角色。產發處蔡馥嚀與策展端易瑋勝以行政與設計的雙軸合作,讓伴手禮不再只是產品,而成為城市品牌治理的起點。透過外部青年視角、設計方法與制度化育成,基隆建立了新的城市敘事模式,將港口、節慶與生活文化轉化為可被理解、可被帶走的城市語言,並逐步形成具有國際視野的品牌方法論。

(圖/基隆市政府 提供)
分享本圖城市伴手禮曾是台灣地方治理中最容易被忽略、卻最容易被記住的類型。一包餅、一杯茶、一條手巾,看似微小,卻往往是外地人離開城市前接觸的最後一件事。從社區總體營造成熟、地方創生走向制度化的這十多年裡,伴手禮一直扮演地方文化具象化的角色,因為它反映城市如何被想像、被包裝,也反映治理者願意將多少本地特色轉化為「可以帶走的形式」。
基隆近年以「K STAR 基隆之星」為核心的伴手禮計畫之所以受到關注,原因不只是產品變漂亮,而是制度與方法正悄悄轉向。K STAR 不再只是評選,而是方法論的調整;不只是伴手禮,而是城市品牌的入口。其背後的關鍵工程,是將國際青年設計工作坊與伴手禮治理架構整合,讓設計變成一種城市語言,而不是一種裝飾。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兩個角色持續推動系統的協作:基隆市產發處處長蔡馥嚀與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易瑋勝兩人,創造了行政端與創意端之間的精緻對話,讓基隆找到新的品牌起點。
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伴手禮在城市治理中的角色變化

(圖/基隆市政府 提供)
分享本圖台灣的「地方創生」大約從 2018 年正式成為政策語彙,但其精神根源可追溯到更早的社區總體營造。前期的重點多落在保存、記錄、建立地方意識,而伴手禮通常屬於成果展示的一部分,形式較單純,以土產或文化象徵為主。
隨著地方創生成為跨部會政策,伴手禮承擔的功能開始不同。它不只是「代表地方」,更被視為「城市策略的具體指標」,於是在伴手禮的品質、敘事、視覺語言,都成為衡量城市文化能力的一個指標。基隆正是在此背景下,開始思考伴手禮的下一步:不只是要有地方味,而是要能夠面向更大的文化市場。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基隆不再把伴手禮當成一次性的評選,而是選擇整合青年設計、國際視野與城市特色,打造一個能夠持續更新、持續培育、持續累積的制度。
國際青年設計工作坊:城市品牌的「孵化場」
在蔡馥嚀與易瑋勝看來,伴手禮若要成為城市品牌策略的一部分,就不能只從販售端或工藝端開始,而要從「城市被看見的方式」開始調整。因此,青年設計國際工作坊成為改變的起點。
蔡馥嚀在行政端的思考很務實。她不把工作坊視為活動,而是視為治理的補強工具,這個工具讓城市能吸引外部人才、替地方產業導入年輕設計力,同時讓城市被重新觀看——這一次不是由官方,而是由國際學生、設計者、評審與參與者共同組成的多元視角;另一方面,設計師角色的易瑋勝,讓設計更接近「轉譯者」的意圖,對他來說,工作坊是城市敘事的測試場,「非基隆出身青年如何理解基隆?他們會從港口、雨、地形、食物、信仰、生活節奏看到什麼?這些觀察往往比本地人更敏銳,也更跳脫慣性。」透過設計練習,這些觀察被轉化為可視化的形式,再回饋給城市,而這是城市品牌中很重要的一步:讓城市重新看到自己。
從工作坊到 K STAR:設計介入治理的方法轉換
當工作坊累積的觀察逐漸成形,蔡馥嚀與易瑋勝開始討論另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讓這些觀察回到制度層面,並真正影響地方產業?
K STAR 就在這條思考路徑上發生了轉變。早期的伴手禮評比多以選拔為主,重點在於「好不好」、「適不適合送禮」,然而這樣的模式不會促成長期成長,也不會讓品牌真正提升,蔡馥嚀希望制度要能讓店家理解城市品牌,不只是理解商品;易瑋勝也認為,伴手禮需要新的敘事邏輯:不只是好吃、好看,而是好理解——能否讓陌生人透過這件物品進入城市文化。
因此在這樣的思維底下,政策工具也發生了質變。首先,K STAR從「純粹選拔」加入了「育成」機制,從產業訪談、設計陪伴、視覺語言、故事開發到品牌再造,塑造了屬於基隆的語言;而後再導入工作坊觀察成果,讓城市印象由外部觀察與在地知識交互建構。這時的設計,逐漸變成了基隆觀點的治理工具之一,也透過制度形成一種城市品牌「方法」,而不僅止于一次性的美化,從而建立「城市語言」的累積,使每年的得獎品不只是產品,而是在補充城市的文化詞彙。這些,使 K STAR 不再只是伴手禮競賽,而是城市品牌治理的一部分。

(圖/基隆市政府 提供)
分享本圖地方創生的下一步:當伴手禮不再只是伴手禮
伴手禮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城市文化的民間版本。它不像官方出版物,不帶官方口吻,也不像大型活動,具有高成本與高門檻,你可以說伴手禮是生活化的城市敘事,它能被消費、被收藏、被分享,也能透過市場持續被修正;因此,當 K STAR 透過制度化設計逐步建立「城市語言的累積」,基隆的伴手禮就具有了新的定義——它不只是產品,而是城市品牌的一個節點;它也不只是紀念品,而是城市記憶的擴散器。

(圖/基隆市政府 提供)
分享本圖在這樣的轉化下,蔡馥嚀看見的是行政端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品牌治理系統」,而易瑋勝看見的是設計端如何建立「可延展的文化敘事語言」。兩者相加,形成今日的 K STAR 的「城市個性」。
基隆仍在前進,制度仍在調整。但明確的是,城市品牌不再是「形象廣告」,而是一種「文化治理」。蔡馥嚀試圖透過行政方法讓制度能持續運轉、能管理,也能累積,而易瑋勝的設計視角讓城市變得可閱讀、可設計,也可訴說。兩者形成的協作模式,讓基隆在城市品牌領域呈現出一個值得觀察的案例:一座城市如何藉由青年設計與伴手禮治理,把「被看見」變成一種能力。
K STAR 的意義並不是打造完美的伴手禮,而是在於建立一個「方法」:這個方法讓城市學會從產品回頭理解自己,也讓文化透過制度被持續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