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變成有錢人展現品味的東西?一窺媒體、藝術評論與美術館的「藝術洗腦」

藝術的真諦(圖/ redcharlie @Unsplash)

為何藝術在一般人眼裡常常變成這種形象:有錢人炫富或展現品味的東西?看似高深莫測卻又不知所云?不懂藝術就是沒有人文素養?收藏藝術品並講得頭頭是道來暗示自己高人一等?其實,這些可能都是藝術產業鏈上某些人為了特定目的長期對大眾「洗腦」的結果與表象,這些「洗腦」究竟是怎麼做的呢?表面上的目的是什麼?而所謂「洗腦」對於藝術來說背後的深層意義又是什麼呢?本文最終將進一步說明,為何最好的藝術恰好卻又是「反洗腦」的呢?

一圖看懂

朱德群|紅色意境(局部) 92x65cm;張大千|潑彩廬山夢影(局部) 54x75cm;齊白石|滕王閣寫景圖(局部) 100.5x34.5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關於「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1. 藝術如今被「洗腦」成什麼樣子了呢?
  2. 「洗腦」除了行銷也是為了篩選客人
  3. 媒體、藝評與美術館的置入性「洗腦」
  4. 龍頭品牌的經營難處:維繫品牌的知名度與價值,背後藏有高額成本
  5. 藝術由金錢與物質主導?探究「洗腦」的更深層目的
  6. 藝術家創作的「價值」與「價格」

無論是從古代書畫、近代繪畫等傳統藝術乃至於當今的電影、音樂、電腦動畫等藝術創作,藝術給人的表面形象可能都是藝術產業鏈上某些人為了特定目的長期對大眾「洗腦」的結果,而這背後更深層的含意與省思其實又是什麼呢?

 

藝術如今被「洗腦」成什麼樣子了呢?

「家裡客廳牆上的那幅畫可以展現屋子主人的財力與品味!」這句話常被很多藝術圈所謂的專家掛在嘴邊,好似家裡沒掛上一幅像樣的名畫就很不入流般⋯⋯,這時,藝術似乎被打造成上流圈子彼此打量社會地位與口袋深度的工具,是怎麼變成這樣子的呢?我們再繼續多看幾個例子;「他以線條作為一種解構與價值交換將水墨的語言的重組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自我實現,好似一種新文人畫即將來自線條的合理反應。」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明明每個字都認識⋯⋯怎麼被某些所謂的藝評(藝術評論家)排列組合在一起就完全不像人話了呢?這時藝術似乎又被打造成一種高大上的主題,且絕對不能太白話,也不能太明確,讓充滿著高深莫測的學術語言堆砌出越長的廢話越能展現出自己所謂的藝術涵養⋯⋯;「收藏書畫你沒買過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買油畫你沒先考慮常玉、朱德群、趙無極?」這時,經典藝術大師的名字與作品似乎被打造成有如名錶或名牌包一般,如果你沒收藏過甚至沒聽過就會矮人一截的感覺⋯⋯。上述這些藝術圈的普遍現象又把大眾對藝術「洗腦」成什麼印象呢?

一圖看懂

齊白石|滕王閣寫景圖 100.5x34.5cm;齊白石|鴛鴦佳偶並蒂連圖 105x33.5cm;張大千|日本天橋立圖 136x68.5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藝術?看不懂啦!」「藝術不就是有錢人的玩意兒!」然後,一種高高在上又神秘、難以接近的偏見貫穿了絕大部分人對藝術的想法,然而,這真的藝術的全貌嗎?我們究竟為何被「洗腦」出這些觀念的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整個藝術產業鏈上的幾個主要角色:拍賣公司、畫廊、收藏家、藝評/學者、藝術家等主要參與者分別來看。

一圖看懂

石濤、張大千(題跋)|《黃山圖》卷 37x188cm(題跋:37x80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一種高高在上又神秘、難以接近的偏見貫穿了絕大部分人對藝術的想法,然而,這真的藝術的全貌嗎?

 

「洗腦」除了行銷也是為了篩選客人

雖然藝術圈也充滿著為數不少的「理想主義者」,他們有的甚至精神潔癖到好似藝術跟金錢有任何掛勾就十惡不赦般地骯髒齷齪…,但回到現實面,藝術家乃至整個藝術產業能持續存活甚至越加蓬勃發展的關鍵要素⋯⋯仍須仰賴著持續活絡的「市場機制」,拍賣公司、畫廊與收藏家三者在其中就扮演著極為核心的角色。我們曾經探討過,越趨龐雜與巨量的藝術品與藝術家出現,並伴隨著越趨發達的資訊傳播與交通之下,要如何最快速有效地分辨出其中的重要性呢?蓬勃發展的藝術市場很可能是目前為止最適合的解答,無論是美術館、博物館與收藏家都能透過藝術市場以極為高效的方式找到最好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即使是一般人也都能夠透過藝術市場的資訊與數據快速得知當今與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與作品(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藝術的基因傳承、突變、適者生存以及收藏家的真正功能》)。然而,拍賣公司與畫廊實際上又該怎麼跟收藏家們做生意呢?或者說⋯⋯怎麼「洗腦」的呢?

一圖看懂

張大千|潑彩廬山夢影 54x75cm;張大千|潑墨湖山勝迹圖 45x52.5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我們多年前發表的文章可能也是第一個點出藝術產業類比投資銀行乃至金控業的共通之處,其中提到過:未有畫廊代理的一般新銳藝術家就像是未上市公司,經過畫廊篩選出來願意代理的藝術家就像是正由投資銀行/券商輔導(於未來有機會上市)的興櫃公司,而能普遍在拍賣公司流通的藝術家作品就像是上市公司股票,其中像畢卡索、張大千等甚至像蘋果公司(Apple)或台積電般已有如「藍籌股」或「權值股」的地位(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帝圖科技文化(6650-TW)–台灣唯一藝術產業鏈全通路領導品牌》)。因此可想而知,一般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大多只能用手機或機車的價格銷售都還乏人問津,畫廊代理的藝術家作品就可能賣到國產車價格,而在拍賣公司成交的作品往往是進口車價格甚至出現豪宅般的天價,這就好像台積電等上市公司在市場上的價值很難拿一些剛成立幾年而名不見經傳的新創公司來比較的「階級化」現象。

一圖看懂

明 青白石捲草開光龍紋鋪首鼓墩 一對 D50cm H53cm x2;張大千|荷花世界夢俱香圖 39x70cm、大千賞梅圖 42x36cm;溥心畬|松鶴延年 118x56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換句話說,藝術在現實生活中「階級化」的必然性造就了高度發展的藝術市場,而收藏家與蓬勃的藝術市場反過來也更加強化了藝術家與藝術品的「階級化」,兩者長年的相互循環造就了今日我們看到的很多藝術圈的”表象”(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這有「資格」稱作藝術?談藝術的階級與純粹》)。所以,如果您要經營一家畫廊或一家拍賣公司,站在生意考量,要能賣出如此高價的藝術品給那些真正買的起的高資產客戶?要怎麼服務這群客人?要怎麼讓他們覺得值回「票」價(鈔票的「票」)?單靠宣導藝術史、講解藝術性和學術理論、介紹藝術家生平⋯⋯夠嗎?更重要的是⋯⋯又該怎麼快速有效地「篩選」出這群客人呢?

如果我們觀察蘇富比、佳士得等大型拍賣公司以及高古軒、佩斯等一級畫廊,可以看到他們都使用著鮮明又一致性的作法:把自己當作百年歷史的高端奢侈品牌來經營,換句話說,客人在他們那裡買到的遠遠不止於藝術品本身,還包含著品牌的保證與加持、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尊榮的服務、優雅的格調等一切與自己身分地位相匹配的高「貴」氛圍⋯⋯,而非他們目標客群的一般大眾也都會身體很誠實地敬而遠之,省了彼此很多的時間。

至此,我們看到買賣高價藝術品被很自然而然地「洗腦」成有如購買高端奢侈品般的一連串神操作,然而,要真正完成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洗腦」成果,其實還需要另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持續推波助瀾,我們接著再跳到藝術產業鏈另一端的媒體、藝評/學者、美術館等角度來看。

一圖看懂

唐寅|女几山仙杏圖 149x70cm;石濤|大風堂舊藏松亭覓句圖 149x56cm;劉國松|月之蛻變 107x73.8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藝術在現實生活中「階級化」的必然性造就了高度發展的藝術市場,而收藏家與蓬勃的藝術市場反過來也更加強化了藝術家與藝術品的「階級化」,兩者長年的相互循環造就了今日我們看到的很多藝術圈的表象。

 

媒體、藝評與美術館的置入性「洗腦」

既然我們提到的高端奢侈品牌的經營與行銷,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我們在報章雜誌、百貨商圈招牌以及電視媒體上不時看到 Hermes、Chanel、LV 或 Rolex 等奢侈品牌的高質感廣告,這些廣告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它們真的是想讓一般消費者看到都跑去購買來增加銷量嗎?如果是手機、電視等一般低價消費品的廣告⋯⋯或許沒錯,但請記得這些高端奢侈品牌的單價,可不是一般民眾買得起的,那麼,這些奢侈品牌長年花大錢不斷對大眾投放與曝光的廣告與行銷究竟是為了什麼呢?說穿了,其實這些高端奢侈品牌就好像宗教般需要不斷給人灌輸一種充滿理念與夢想的品牌形象,所以就算一般民眾不大可能買得起,但他們對於有一天能夠擁有一件奢侈品的渴望、以及對於品牌持有者抱以的羨慕眼光⋯⋯,這不就是那些奢侈品牌鎖定的真正高資產客戶所需要的優越感嗎?如果,這種類似宗教式的置入性「洗腦」放在藝術圈,我們又似乎能看明白什麼呢?

一圖看懂

Chanel等高端奢侈品牌總是投入大量的資源對一般大眾進行類似宗教式的置入性「洗腦」;朱德群|紅色意境 92x65cm;溥心畬|青山雲影山水卷(吳平、傅申題雙引首,傅申後跋) (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說穿了,其實這些高端奢侈品牌就好像宗教般需要不斷給人灌輸一種充滿理念與夢想的品牌形象,而類似的這種類似宗教式的置入性「洗腦」放在藝術圈,我們又似乎能看明白什麼呢?

若我們舉一個假想的例子:假設有家全國知名的美術館規畫舉辦一場規模盛大的常玉作品展,這次常玉展的主辦單位於是集結館藏的常玉作品與諸多民間私人收藏家借來的一批大大小小號稱常玉的真跡一起辦展,由於聲勢浩大,群眾反應熱烈,除了一般媒體爭相報導,專業藝術雜誌的藝評與學者更是接連數月發表文章介紹常玉的生平以並詳細評析這次展出的作品,常玉曾打破華人油畫拍賣成交紀錄的新聞更不時曝光,常玉作品破億的超高身價深深植入大眾的腦海裡,這次常玉展的參觀人數可謂空前絕後,即使大家心知肚明大概一輩子都買不起常玉的原作真跡,但大眾負擔的起相對低價的常玉周邊文創商品卻也因此大賣,數家知名畫廊也趁勢蒐集眾多號稱常玉的作品真跡舉辦自己的展覽,然後,就那麼恰巧⋯⋯,過沒多久常玉的作品接連在國內外各大拍行送拍並高價成交,其中很多恰好也是剛參展曝光過的常玉作品⋯⋯。(有關常玉真正最詳細的介紹,可參考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的文章:常玉專題完整版《太極陰陽解析常玉》)

一圖看懂

常玉|立姿裸女 45x27.7cm;常玉|四女裸像(藝術微噴)(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無論是常玉或是畢卡索、莫內、齊白石、張大千等經典大師的作品展覽與拍賣,我們其實經常可以體驗到媒體、藝評與美術館等藝術產業參與者一起對大眾置入性「洗腦」的真實例子,然而,這件事真的有所謂的對錯嗎?背後更重要的意義其實又是什麼呢?

以上這個虛擬的例子,如果我們把常玉的名字換成是畢卡索、莫內、安迪沃荷、草間彌生、村上隆、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趙無極等經典藝術大師的名字其實也不會有任何違和感,若說是發生在亞洲或歐美等任何國家的藝術圈其實也都司空見慣。但本文看到這裡,我們是否也開始能夠判斷上述的例子當中,哪些是經過精心設計置入性「洗腦」的市場操作?哪些又真正來自於對藝術的熱忱與天真的喜愛呢?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開始自己的觀察並思考不同的答案⋯⋯。

一圖看懂

張大千、張心聲|潑墨山景圖 36x42cm;張大千|大千賞梅圖 42x36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藝術圈將張大千等國內外經典大師的作品當作高端奢侈品運作的現況,是否還有更深層的意涵值得我們省思呢?

然而,本文至此討論到各種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乍看之下好像偏向負面,但實際上真的有所謂的對錯嗎?背後更重要的意義其實又是什麼呢?若以藝術家創作的角度又該如何看待呢?我們接著就來討論這些可能更加重要的問題。

龍頭品牌的經營難處:維繫品牌的知名度與價值,背後藏有高額成本

文章看到這裡,可能會有部分讀者誤以為我們是在批評藝術圈的各種不是或陰謀論,所以我們也要特別強調一下這裡並非一種概括式的絕對論斷,事實上,接下來的論述應該會讓我們更理解本文所謂的「洗腦」在很多時候是不得不⋯⋯甚至是必要的,且這一切所謂「洗腦」的背後對於藝術可能還有更加深層的意義。

一圖看懂

黃君璧|衣瓜索大瀑布 94x184cm;元 銅雕觀音菩薩 H38.5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若我們再次回到前文提及的高端奢侈品牌,相信不少人都耳聞過 Hermes 這樣頂級奢侈品的超高單價與限量銷售的配貨政策而瞠目結舌,但若我們再進一步仔細觀察,長年來其實有數不清的新進業者絡繹不絕地想複製 Hermes 經營高端奢侈品的商業模式,但最後真能存活下來的又有幾家呢?如果我們有機會翻開這類高端奢侈品牌有上市的股票公司財報也一定會發現,這類業者的產品單價高所以毛利率也很高沒錯,但實際每年的淨利潤率確時常是低的讓人出乎意料,很多還遠低於科技產業甚至是傳統的製造業,為什麼呢?別忘了就算這些奢侈品可以賣很高的單價,但他們每年卻也必須砸下大量的預算費用進行前文提及的置入性行銷廣告來維繫品牌的知名度與價值,而這些錢還是每年不得不燒的,不少百年的奢侈品牌其實也得面臨辛苦經營,甚至最後不得不選擇被併購或宣布破產的下場⋯⋯。

一圖看懂

奢侈品牌的困境(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奢侈品可以賣很高的單價,但他們每年卻也必須砸下大量的預算費用進行前文提及的置入性行銷廣告來維繫品牌的知名度與價值,不少百年的奢侈品牌其實也得面臨辛苦經營甚至最後不得不選擇被併購或宣布破產的下場⋯⋯。

再把目光轉回藝術產業,即使像蘇富比與佳士得這樣的百年藝術龍頭拍賣行,真的好經營嗎?這兩家創立超過250年的百年品牌,長久以來的規模與品牌知名度幾乎都在伯仲之間,還記得2019年中傳出一位法國電信大亨以37億美元將蘇富比收購下市的新聞,這樣的估值比起眾所皆知的蘋果超過2兆美元市值以及台積電超過5千億美元市值可真是小到讓人難以置信⋯⋯,再細看當時蘇富比的年總成交金額(含公開拍賣及私下成交)約60多億美元,年營業收入約10億美元,而稅後淨利卻也只剩下1億多美元,可以想像辛辛苦苦做60億的生意卻只能淨賺不到2%的情況嗎⋯⋯,而這樣的獲利規模即使放在台灣這麼小的上市櫃資本市場裡卻可能連家中型掛牌企業都還稱不上,而這就是藝術圈人人敬仰的龍頭品牌蘇富比的真實狀況,我們可別忘了它還是已經兢兢業業奮鬥了超過250年⋯⋯。

一圖看懂

蘇富比這樣的藝術龍頭品牌也是已經兢兢業業苦心經營了超過250年;于右任|草書四條屏 131x31cm x4(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藝術產業經營實屬不易,藝術品昂貴的背後,我們應該更試著看清楚每件藝術品高價的真正原因,以及整個運作機制的本質內涵。

藝術龍頭品牌尚且如此,我們可以想見那些地方性的小拍行其實光是經營存活就多不容易。所以再一次地,拍賣界裡每年都有人希望變成蘇富比和佳士得這樣的品牌,但真的存活下來的又有多少呢?畫廊界每年都有新的畫廊期待成為高古軒和佩斯這樣的頂級品牌,但真能做出點成績的又剩下多少呢?理解到這裡,請問您對於所謂的”高端奢侈品牌”還那麼稱羨嗎?他們的人力成本必須很精簡,他們能應付每位客戶的時間非常有限,他們每年還要持續燒錢廣告行銷給大眾「洗腦」維繫品牌價值,如果您也站在他們的經營角度,真的還有多少更好的做法嗎?

一圖看懂

藍蔭鼎|竹報平安 95x185cm;明 天然石笋大缸 L79 x W56 x H58cm。藝術品的「價值」與「價格」在短期可能會有很多人為操作空間而產生差異性,但兩者經過時間的淬鍊通常仍將趨於一致。(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藝術品的「價值」與「價格」在短期可能會有很多人為操作空間而產生差異性,但兩者經過時間的淬鍊通常仍將趨於一致。

 

藝術由金錢與物質主導?探究「洗腦」的更深層目的

本文到目前為止可能都還是用比較”物質”的層面去說明藝術的表象與現實狀況,事實上這也可能是藝術的表面時常讓人迷惑的本質原因,無論是迷惑於金錢、迷惑於名聲、迷惑於社會地位、迷惑於藝術外在的難以理解…,事實上,這一切根源可能仍難脫離我們曾提到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美元霸權、階級奴役、科技導向對全世界民眾長年「洗腦」出來的”物質”追求思維(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的文章:《藝術與NFT是收藏、投資、品味、感動還是炫富?談這些所謂共識與信仰背後的真正意義》)。而這類的「洗腦」也早已不限於傳統繪畫藝術與奢侈品領域,而是不知不覺地滲透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還記得1840左右相機底片科技的出現讓西方寫實繪畫演變出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革新劇變(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西方畫家作弊開了「外掛」?談東西方藝術家的眼睛、科技與背後的真相》),而底片技術衍生出來的電影產業也早已成為規模更加龐大且更深入民眾生活的藝術延伸領域(可參考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從李安「臥虎藏龍」電影的三層涵義看中國藝術的表裡與未來》《從「霸王別姬」電影談「不瘋魔,不成活」的藝術觀(含史上最完整影評+彩蛋)》)。但您有發現嗎?曾幾何時,電影也早已成為強權國家宣揚文化優越、信仰與夢想的「洗腦」工具。

一圖看懂

漫威電影中的洗腦現象(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漫威電影當中很明顯地刻意「洗腦」美化了美國的角色並同時醜化敵國人物的形象;變形金剛電影即使因為拿了中國的資金所以(似乎明顯用了較拙劣的方式…)額外也幫中國置入了不少宣揚國威的內容,但大部分電影裡有意無意地打壓或醜化他國種族與文化方面(尤其是經濟或軍事上對立的敵國)卻也是不勝枚舉。

美國好萊塢電影長年來在劇情當中置入美國的經濟強大、科技領先、正義、包容、充滿夢想等各種「洗腦」內容,其實明眼人都心裡有數,但大致來說都掩飾的很好至少大多不會顯得突兀,除了之前幾年有不少電影拿了中國資金所以(似乎明顯用了較拙劣的方式⋯⋯)額外也幫中國置入了不少宣揚國威的內容,但大部分好萊塢電影裡有意無意地打壓或醜化他國文化方面(尤其是經濟或軍事上對立的敵國)卻也是不勝枚舉,就隨便舉個我喜歡看的漫威電影為例,我就問一句:「為何電影裡的美國隊長就是整個強壯、帥氣又正直,然後蘇俄版的角色紅衛兵就得是肥胖、醜陋、笨拙的形象?」2018年美中貿易戰之後,美國與中國兩大強權之間敵對的氛圍似乎也越來越強烈,往後好萊塢電影會不會也出現越來越多醜化甚至挑釁中國的情節呢?或許我們可已慢慢觀察。然而這種「國家級別」的「洗腦」背後更深層涵義又什麼呢?

一圖看懂

美中貿易戰之後美國與中國兩大強權之間敵對的氛圍似乎也越來越強烈;張大千|荷花世界夢俱香圖 39x70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東西方藝術的「價值」應該是幾乎旗鼓相當的,但東方繪畫大師例如張大千的作品「價格」卻似乎一直還明顯低於西方繪畫大師,這個「價值」與「價格」的差異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討論到這裡我們先收斂出幾個重點:

(1)藝術乃至於整個文化發展與聲量跟經濟與國力是高度相關的,回顧東西方藝術史的進展也確實如此(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的文章:《東西方繪畫與藝術的差異從何而來?往哪裡去?》);有人說文化底蘊的形成,靠的就是那些旁人看來根本無所謂的堅持一點一點累積而來的,但我們認為文化底蘊的「擴展」,靠的確實就是國力與經濟實力;

(2)所以不但是掌握金錢與資源的私人財團如 Hermes 等能夠操控藝術與文化的「洗腦」,上看”國家級別”的「洗腦」例如美國更是極盡所能地想對全世界「洗腦」出整個國家與文化的優越感;

(3)當這種「洗腦」程度上升到”國家與全球級別”,若套用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一個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組成:意識、個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那麼這種「全球級別」有如宗教般的思想與文化「洗腦」,很可能就是意圖影響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使其寫入人類演化的基因當中而代代相傳;

(4)但這一切說穿了,不就都是希望透過對眾人內心「洗腦」出「高價值」⋯⋯進而為自己的國家/文化/品牌/藝術付出「高價格」嗎?而這一點似乎也確實反映在東西方藝術品的價格差異上(可參考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的文章:張大千《一位國畫大師如何追上畢卡索》); 

(5)而就像「價格」總會高高低低,國家與文化總會走向興起與衰敗的循環與輪替,但無論好壞,藝術卻忠實且高效地紀錄了整個演變的過程(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藝術簡史《藝術祂在想什麼?藝術最終想要什麼?》),並且被擺在藝術市場上持續面對新的挑戰與時間的考驗。

然而,如果我們再次回到藝術這個主題本身,難道藝術說來說去最終就還是金錢與物質在主導這一切?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還是要回歸到藝術創作的「精神」層面以及「價值」與「價格」的議題上。

一圖看懂

齊白石|滕王閣寫景圖 100.5x34.5cm;畢卡索最貴的作品《阿爾及爾的女人O 版本》(局部)以近1.8億美元拍賣成交;張大千|潑彩廬山夢影(局部) 54x75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齊白石、張大千等幾位藝術地位與作品「價值」理應不遜色於畢卡索的東方大師,反映在市場”價格”卻常見到同樣成交數字但卻是美金與人民幣單位的差別(同樣水準的頂級作品,畢卡索的拍賣價格上看1億美金,張大千則可能只有1億人民幣)

 

藝術家創作的「價值」與「價格」

最後,我們終於要回到藝術家的角度以及藝術創作的本身。我們可以去埋怨或咒罵眼前的「洗腦」文化與市場機制,並質疑這一切的人為操作與物質導向,但我們也要回頭問一句:「高古軒如果能捧紅任何藝術家,他怎麼不隨便找個阿貓阿狗?他怎麼不挑你呢?」「蘇富比和佳士得如果能炒作任何藝術作品,他怎麼不隨便找些藝術品就上拍?你的作品為什麼就是沒辦法送拍呢?」是的,藝術的高低可能很主觀且沒有定論,但市場機制運作出來的結果長期來說卻無可否認地有著很高的參考性,為什麼呢?因為和股票很類似,藝術品的「價值」與「價格」在短期可能會有很多人為操作空間而產生差異性,但兩者經過時間的淬鍊通常仍將趨於一致。

如果問您人類歷史上最重要藝術家是哪些人?最重要的藝術品又是哪些?或許一時之間大家也會有自己心裡的人選與答案,然而,如果攤開全球藝術市場依市場成交數據的統計排名看到畢卡索、達文西、莫內、安迪沃荷、張大千、常玉、趙無極等名字及其作品後,是否您也覺得這個市場機制確實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考性呢?如今,又有網路、社群通路以及 NFT 這樣新的媒材與商業機制出現,藝術家其實有機會跳過上述提到的拍賣公司、畫廊、品牌乃至國家等「中心化」組織的擺布,這些 NFT 數位所有權將使得所有原創的數位創作者直接站上市場擂台面對買家,然後,別說你技術有多深、創意有多厲害、概念有多深噢,藝術,兩個字,一橫一豎,站著的才有資格講話,你說這話對嗎?(詳見石浩吉、劉家蓉已發表之文章:《實體與NFT數位藝術誰更有價值?一橫一豎,站著的才有資格講話,你說這話對嗎?》)

一圖看懂

張大千|潑墨湖山勝迹圖 45x52.5cm;常玉|瓶梅(藝術微噴)、靜物(藝術微噴)(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如梵谷與常玉般生前不為人知但過世後作品價格卻一飛衝天且聲名大噪的例子其實只是鳳毛麟角,絕大部分的藝術家不會只是等著時間證明一切,例如張大千在生前就已累積了一定的名聲與成就。

所以比較健康的心態是,盡可能尊重並理解眼前運行的市場機制,因為這個機制也是經過時間淬鍊之後產生的綜合結果,自然有它的淵源與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當然,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媒體炒作某位畫家、藝評吹捧某些作品、畫廊將藝術家打造成藝人甚至高端品牌、收藏家跟拍賣市場瘋狂追價到不可思議的地步等⋯⋯,但終究「時間」會沖刷掉一切雜訊而留下真正的精華。然而,如梵谷與常玉般生前不為人知但過世後作品價格卻一飛衝天且聲名大噪的例子其實只是鳳毛麟角,是大家喜歡聽的故事但實際上卻極為罕見,絕大部分的藝術家不會只是等著時間證明一切,而是在生前就已累積了一定的名聲與成就,甚至像張大千與畢卡索更是極為積極與成功地經營好自己的名聲與作品地位。

一圖看懂

富士比拍賣會上售出即絞碎的作品、最貴行為藝術——值百萬元的香蕉遭吃掉(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而可能更重要的是,正當藝術被「洗腦」成一種對金錢與物質的機械式心理反應時,很多最好的藝術卻恰好是「反洗腦」地不斷衝撞舊有觀念讓人得到驚奇與重新思考的體驗。例如英國藝術家Banksy(班克斯)在2018年蘇富比拍賣會上,當作品被賣出後,理應受到大家機械式拍手鼓掌的當下,卻忽然看到作品自動絞碎而因此成為轟動全球的話題;又例如2019年美國邁阿密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一根以膠帶貼在牆上的香蕉,被譽為環球貿易的象徵,開價驚人,展出期間卻突然被來自美國紐約的行為藝術家達圖納當眾撕下吃掉而被熱烈報導⋯⋯。是的,或許身為一位創作者,我們反而應該要感謝眼前這些金錢與物質層面主導下的「洗腦」操作,因為反向思考,如何打破這些機械式的心理反應很可能就是最好的創作靈感來源,其實,人類的種種創作與創新似乎就是這樣持續推進的。這時,或許我們心裡還得再多問一句:是嗎?

一圖看懂

朱德群|紅色意境(局部) 92x65cm;張大千|潑彩廬山夢影(局部) 54x75cm;齊白石|滕王閣寫景圖(局部) 100.5x34.5cm(圖/ 非池中藝術)

分享本圖

正當藝術被「洗腦」成一種對金錢與物質的機械式心理反應時,很多最好的藝術卻恰好是「反洗腦」地不斷衝撞舊有觀念讓人得到驚奇與重新思考的體驗。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非池中藝術網。(原標題: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責任編輯/ 鄧羽辰

【追蹤1% Style 粉絲專頁,發掘更多質感生活指南】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日本秋季奇觀3

秋夜賞楓是種奢侈的感官享受|從東京到京都,日本三大「夜間楓樹林」與你遊覽秋日艷紅

「賞景」在日本這一太陽國度,有它獨有的風雅韻味,自古以來,便是該國文學與美學造詣的起始點,只因日本四季變化尤其分明且瞬息萬變,而走過了春季賞櫻、...

Mortlach 慕赫

月下品酒,共慶年度團圓時光|中秋佳節最佳搭配酒品精選指南(上)

當明月高懸,柔和的月光灑落大地,中秋佳節便在這片寧靜的夜晚悄然降臨,伴隨著嫦娥奔月的傳說與圓滿的期待,心靈也在這美麗的時刻,得到片刻的寧靜與喜悅。...

賞楓景點 1

伊豆「賞楓」的特急奢華選擇!日本「 Saphir 踴子號」首創綠色景觀車廂,三小時直達關東的秋日艷紅

在日本,賞花又稱作花見(日語:はなみ),是我們常在各式作品中看到的傳統習俗,人們會鋪著一張毛毯,在百花盛開的春天,觀賞粉嫩醉人的櫻花,...

關於腕錶八月3

跨界實驗室|關於腕錶》腕錶需求已經走到盡頭?「玩工藝」會是我們的唯一解嗎?

悉心鑽研極致工藝的同時,還得緊跟現代人的多變喜好絕非易事。 這個月,我們來聊聊「技術」二字:它是任何傳統工藝的重要基底,基底不穩,...

香港旅遊城市3

在夏日香港縱情跳島|在城市與山水間遊走的「藝術 x 自然巡遊」

旅遊可說是種「遊走」的藝術,在一座有歷史底蘊的城市自由巡航,將它看作藝術珍品般看待,必能發掘地方獨有的創作與文化魅力。 香港的多元文化與藝術交融,...

巴黎小酒館 7

城市學 》它是巴黎街景的代名詞:再次掀起話題的「巴黎小酒館」為何是都市生活的精神象徵?

四年一度的夏季奧運會睽違百年,再次於法國首都巴黎舉辦,世界最大精品集團 LVMH 投入超過一億五千萬歐元,贊助本屆奧運相關活動的大動作,讓許多人直言這將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