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人之手,捏造出傳承數百年的陶瓷藝術——日本無把手茶杯「湯のみ」

日式茶杯

當我們去日式餐廳用餐時,常會看見服務人員將熱茶倒入一個「無把手」的茶杯之中,白色的霧氣從杯口緩緩飄出,沒有把手的獨特設計讓顧客在品嘗茶味甘醇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杯中茶的溫暖。熱茶冒著白煙帶出茶香幽長,手中的溫度暖和卻不燙手,展現東方茶的特性,在攝氏 70 度之下泡出的綠茶,完美的展現它的優雅清香和圓滑甘醇。

一圖看懂

(圖/Instagram @Japanese Kutani Store)

分享本圖

這種無把手茶杯其實是日本獨特的食器,日本人將其稱為「湯のみ」(yunomi),從外型看來它與中式茶碗有些相似,因此這種茶杯也經常被認為是中式文化的延伸。中國茶文化傳入日本,最早可以追朔回唐代的日本遣唐使,他們不僅到中國學習政治、文化和經濟系統,同時也將中國茶文化帶回日本,包括中式茶具、以碗飲茶的習慣以及對茶的熱愛。飄洋過海來到日本的中式茶碗受當地文化薰陶後,也漸漸發生改變,從茶碗的圖案、製作方式到日本人為他取的新名字「湯のみ」,也是由日語「お湯を飲む道具」(喝熱水的道具)中簡化而來,可見中國茶道文化在日本的在地化發展,已經走出自己的樣貌。

一圖看懂

(圖/Instagram @Japanese Kutani Store)

分享本圖

縱使如今日式茶杯與中式茶碗早就截然不同,但沒有把手的設計依然沒有改變,時至今日隨著製杯工藝的傳承與進步,日式茶杯的風格、形狀與顏色變得更為多樣,設計樣式也從傳統的白鷺鷥、櫻花等,跟隨時代蛻化成成以簡約線條與單色系為主的風格。

一個要價兩千新台幣的「湯のみ」?  「湯のみ」的燒製方式與種類

豐富的花紋與色澤讓燒製日式茶杯變成一項獨門技藝與學問,普通的日式茶杯價格跟一般茶杯差不多,但如果是用上等的黏土和釉料製作的頂級日式茶杯,新台幣 2000 元一只也是基本價格而已,上好的原料和職人級師傅的加工製作,都是它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不同的縣市和地區,製作茶杯的原料都會依照當地盛產的礦物進行改良,不同地方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燒製方式,從精美的白瓷到風格粗獷的陶器,不同材質與燒製手法也使得日本的品茶體驗變得豐富多元。下面就跟著 1% Style 一起認識幾種深具特色的「湯のみ」吧!

日本三大名陶之一——有田焼

日本九州佐賀縣的有田町(Arita-chō)不僅是日本最早的瓷器發現地,當地生產的瓷器也是世界知名,在介紹當地特色瓷器之前,我們先來介紹瓷器與陶器的不同之處:

我們一般說的「陶瓷」往往將陶器與瓷器混為一談,因此了解兩者區別的人也不多,基本上陶器與瓷器有原物料、溫度、硬度以及其他外觀上的差異,原物料方面,陶器運用的是常見的陶土與黏土,而瓷器往往加入富含礦物的土質如高嶺土等製作而成,這也造成陶器的燒製溫度一般比瓷器來得低一些。兩者在製作方式來說差不多,不過,就是因為這些微小的差異,讓兩種製成品有截然不同的樣貌與風韻。

說回日本知名的有田燒,輕薄的形體以及有著與中國青花瓷相似的花樣這兩個特點,讓有田燒備受日本人所喜愛,不僅如此,隨著日本瓷器受到西方人青睞,所以有田燒還被運到附近靠海的伊萬里市出口,成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伊萬里燒。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伊萬里燒在日本茶器分類中只是一個概稱,它涵蓋了所有伊萬里市附近城鎮所燒製的陶瓷器。

一圖看懂

有田燒與青花瓷相似的色澤(圖/有田焼やきもの市場 樂天市場店)

分享本圖

日本第一白陶——志野焼

前面提及的日本三名陶包括佐賀縣的有田燒、岐阜縣的美濃燒及愛知縣的瀨戶燒,而這裡介紹的志野燒,在分類上隸屬於美濃燒之下,是深具特色的日本「第一」白陶。

志野燒得名由來眾說紛紜,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原因,是因為這種陶器深受茶人志野宗信喜愛因而得名。志野燒在製作時,參考模仿了中國白瓷的外觀,在器皿外層使用含有大量長石成分的釉料,因此成品擁有美麗淡雅的雪白外表,且再仔細觀察,志野燒的外觀與內部都有著許多被稱作「柚子皮」或「柚肌」的針孔紋理,而釉藥邊緣因為燒製氧化產生的火色變化,更顯現出其特殊性。

志野燒作為日本最早的白色陶器,在當地大受歡迎,甚至被列為日本國寶,比如目前收藏於三井紀念美術館的「卯花墻」就是志野燒的代表之一。

一圖看懂

銘「卯花墻」(めいうのはながき)(圖/Cultural heritage online)

分享本圖

隨著時間發展,志野燒也開始出現許多變形。早期較為樸素,只運用長石釉料的志野燒被稱為「無地志野」,後以無地志野為基礎,變化出許多不同花紋顏色的志野燒,比如顏色偏赤紅的「赤志野」與偏灰「鼠志野」等等,志野燒的外觀比過去複雜許多,價格差距也很大。

一圖看懂

赤野燒中的赤志野(圖/美濃燒傳統產業會館 官網)

分享本圖

茶人的鍾愛——萩焼與唐津焼

如果你有在接觸茶道,不可能沒聽過「一樂、二萩、三唐津」的說法,其中「二萩」指的就是已有 400 年歷史的萩燒,這種燒製方式出自日本山口縣萩市,它簡單古樸的外觀與良好的性能,使它經常被選用於茶道器皿之上。

萩燒的特色是他不加彩繪的外表,可以直接呈現出泥土本身的顏色,像是褐色、灰白色、肉色與琵琶色等,搭配上原料因燒製而產生的各種獨特花紋與造型,讓每一個萩燒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一圖看懂

因以富有鐵質的土壤燒製而在表面上形成斑點,是御本手萩燒的特色。(圖/JCrafts 官網)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底座花紋是因均勻塗抹於陶器外表的釉藥與陶器收縮程度不同而出現龜裂的梅花皮,也是萩燒的特色之一。(圖/維基百科@SK10DPB)

分享本圖

此外,因萩燒茶杯滲透性強,因此茶中的「單寧」容易滲透進入杯中隙縫中而使得萩燒茶杯內部產生不同色澤,且甚至還會因使用次數的多寡而產生相對應的變化,這種有趣的現象被稱作「馴茶」或「茶馴」,不僅為飲茶增添了一絲樂趣,也讓萩燒多了許多收藏的價值。

與有田燒同樣出產於佐賀的唐津燒,因它古樸的外觀與粗糙的觸感,常被視為是能夠體現日本「侘寂」哲學的代表,成品顏色大多呈現黑色或是土色,它的製作方法源自朝鮮,最早是由因戰爭被迫遷往唐津地區的朝鮮陶工製作,因此,唐津燒在風格上,也和朝鮮陶器十分類似。

一圖看懂

因唐津燒經常給人質樸的印象(圖/糸島くらし×ここのき 官網)

分享本圖

從「湯のみ」一窺飲茶文化!隱藏於茶杯之中的生活哲學

看完這麼多風格特色迥異的日式茶杯,許多人或許會好奇為何日式茶杯沒有把手,使用起來卻出奇的滑順與自在?這要歸功於日本陶藝家敏銳的洞察力,一個茶杯在捏造初期便會經過層層加工,從形狀開始依照人體嘴巴的比例與弧度去進行修改,以製作出最適合人體工學的日常器皿,而茶杯接觸嘴巴的邊緣也會有不同的紋理讓品茶體驗得以提升,這種令人敬佩的專業度與敬業度不僅充分展現了日本的「匠人精神」,對茶器的重視也與日本傳統茶道

日式茶道中的四規包括講究與大自然調「和」、對任何事情都保有專注與尊「敬」、心中「清」淨以達到禪之境界,以及與萬物融合為一的「寂」。其中「敬」又可以作為「和」的延伸,包括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保持平和的態度,進而對長輩、同儕甚至是萬物抱有認真與尊敬,與「匠人精神」中對技藝與手中物品的嚴肅與尊敬之心不謀而合。

 

四規「和、敬、清、寂」中的「敬」交相呼應。

一圖看懂

(圖/Flicker @guy clift)

分享本圖

茶道文化從十三世紀被傳入日本到現在,已經逐漸從一個「奉茶儀式」轉化提升到了精神層次的修養,更成為了現今日本獨有的傳統文化代表。現代茶道風格十分嚴謹,從禮儀到步驟一舉一動都有它的規矩,甚至不再局限於儀式本身,而是延伸到茶室,甚至是茶室以外的佈置。然而,對比前述的以「裂痕」為特色的荻燒到充滿侘寂(Wabi-sabi)思維的唐津燒似乎又有些矛盾,日式侘寂(Wabi-sabi)接受與欣賞生活中的不完美,且不僅僅是一種日式美學理念,更是一種人生觀念。

嚴謹的態度與以不完美為美的風格器皿碰撞,使得日本茶道變得更富特色與魅力,此外更清晰道出了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民族特性,對所愛之物保有執著與熱忱,同時又能放慢步調與心境,從不規律的事物之中尋找獨特與美,應該就是日本人的生活哲理與迷人之處吧!

責任編輯/陳思安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photo2

1% KNOWLEDGE》什麼是藝術攝影?這家攝影藝廊又為什麼要在台灣辦攝影競賽?

藝術攝影正從紀實走向當代顯學,作品在國際拍賣場屢創高價,成為投資與收藏的新寵。1% Style 這次帶你解析全球攝影藝廊的版圖,...

K star 0

2025 K STAR 閃耀登場 在地產業伴手禮,蘊藏設計匠心

基隆擁有豐富的在地產業與特色商品,然而在品牌能見度與市場拓展上,仍具高度成長潛力。近年來,基隆市政府積極推動產業發展,透過創新行銷與品牌轉型,...

酒_開門

跨界實驗室|關於微醺》不只是賣給亞洲,而是為亞洲而釀|烈酒新品 揭示風味主導權的變化轉移

在烈酒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蘇格登、布萊迪、噶瑪蘭與金門高粱不再只是「把酒賣給亞洲」,而是開始真正「為亞洲而釀」。從深焙桶型到年份標示,...

(圖/玖尹 提供)

中秋獻禮(一)》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於月圓之夜為摯愛之人,送出最真摯的愛意

自古說,中秋夜,月圓人團圓,被寄予家人間團聚之意。夜晚時分,坐於戶外景觀餐廳中,與親朋好友小酌幾杯,抬頭望著天上皎潔的月亮,一邊暢談生活大小事,...

(圖/高雄萬豪酒店 提供)

夏日龍蝦季這樣吃!從肉質鮮甜的蒜蓉清蒸青龍,到奶香濃郁的爐烤波士頓龍蝦,來場衝擊味蕾的海洋之旅

時而天晴,時而暴雨,時而打雷,時而天氣悶熱,這是 2025 年的台灣夏日景象。在炎熱的夏日,高溫的天氣,時常使人沒有食慾,想品嚐道地的當季海鮮來消暑,...

The One1

給大人一場專屬的夏令營|劉邦初與 The One 如何為心中的孩子打造「大小孩童樂會」?

在台灣盛行親子夏令營的此刻,《 The One 》執行長劉邦初卻提出一個看似簡單,卻直指人心的提問——「我們都為孩子找過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