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秘密!一把火揭露中古世紀的建築史、挖出 14 世紀「人形石棺」等千逾文物

巴黎聖母院(圖/@jesus_osorior X)

大家還記得 2019 年震驚全世界的聖母院著火事件嗎?經歷五年的修復工程,終於在 2024 年的 12 月 8 日重新開放。為了迎接歷史性的一刻,當天舉行兩場天主教彌撒迎接信徒與遊客的到來,約有 1500 名各國貴賓共同見證聖母院重開的歷史一刻,其中包含了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 Donald John Trump )以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而在五年的修復工程中,卻有意外的發現,挖掘到上千件的文物,甚至揭開了中古世紀的建築秘密。

2019 年 4 月 15 日晚間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摧毀了聖母院的尖塔及部分屋頂,此一消息震驚全球,但是起火原因目前仍未查明。為修復這座古蹟,巴黎聖母院募集了 34 萬名來自 150 個國家的捐贈者,共 8.46 億歐元的修復資金,一同修復這悠久的建築。修復工程規模空前,動員超過兩千名工匠參與,歷經五年的努力才得以完成。

一圖看懂

2019 年的大火燒毀巴黎聖母院,經過多年整修重新開門。(圖/@HistorieEnFotos X

分享本圖

聖母院的起源及倖存遺物

談及聖母院的由來,它已有約 800 年的歷史,建造於 1163 年到 1250 年間中古世紀的法國,前身據推測為宗教用地,早於 10 世紀時,就成為巴黎的重要信仰之地,並且自從 19 世紀開始,許多皇室皆於此處舉辦加冕典禮與葬禮,如拿破崙一世,因而奠定其的重要地位。聖母院屬於哥德式風格的建築,並以其開創性地使用尖肋骨拱、飛扶壁、巨大的多彩玫瑰窗、豐富雕塑而聞名,每年約吸引 1200 萬人慕名而來,成為法國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

然而 2019 年 4 月的一場大火,使它受到極大的損害,陷入多年的修復,雖然燒毀了些許文物,所幸當時消防人員極力搶救,很多珍貴物品才倖免於難,而在大火中被救出的著名文物有,真十字架荊棘王冠三面玫瑰花窗等,不僅如此非常幸運的,火災時剛好12 尊門徒銅像4 尊福音傳道者銅像送修,因此倖免於難。

一圖看懂

荊棘王冠幸運地被救出。(圖/@cnni X)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玫瑰花窗在大火時,被消防員救出。(圖/@FranceintheUK X)

分享本圖

大火過後,那些被遺忘的文物

2019 年遭受火災的巴黎聖母院,展開為期五年的修復工程,在重建尖塔前,於地板下方進行「預防性挖掘」沒曾想卻有重大發現,考古工作從 2022 年 2 月展開,由法國國家預防性考古研究所( INRAP )負責,並由考古學家克里斯多夫·貝斯涅( Christophe Besnier )領導的團隊執行。此次的考古在原定僅限於教堂石地板以下 16 英吋的範圍,且作業期限僅五週,但是卻在挖掘過程中遺跡的豐富程度大大超出預期,共挖掘出逾千件藝術品碎片百座新增墓葬,將這座聖堂的墓葬記錄數量推升至五百座以上,成為巴黎聖母院修復史上的重要篇章。其中新挖掘出的著名文物,包括鉛製石棺13 世紀耶穌基督雕塑的碎片13 世紀聖壇屏風( Jubé )雕刻遺跡等,多項歷史悠久的中古世紀文物。

一圖看懂

被挖掘出的鉛製石棺。(圖/@secretshistoire X)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此次挖掘發現的 13 世紀耶穌基督雕塑的碎片。(圖/@OuchikhKarimi X)

分享本圖

其中最受矚目的為兩具「鉛製石棺」根據其位置和身體,考古學家根據身型與棺材上的銘文,推斷這兩具屍體分別為大祭司與騎士,並且兩人生於不同時代,但被土葬在一起,亦有學者推斷其中一人身份為 16 世紀詩人若阿希姆·杜·貝萊( Joachim du Bellay ),但仍需進一步的科學分析來確認。

一圖看懂

鉛製石棺考古學家們認為其中一位為騎士,一位是大祭司。(圖/@LeSalonNoirFC X)

分享本圖

揭露建築背後的秘密

追溯至 12 世紀,聖母院的興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度由兩側的唱詩班座位及其兩個迴廊開始興建,而後設立聖壇,此時基本建設大致成形。第二階段則是中殿的四個部分及其過道到牧師的高度,並增設第一道橫梁,至此聖母院的基本架構完成。這八百年間也經歷過多次整修與新增,如 13 世紀中葉的重大變革,將耳堂改造成最新的輻射式風格,以及增加一個山牆入口,頂部設立一座玫瑰窗、引入側向支撐系統飛扶壁等,皆為聖母院的發展留下重要一筆。2019 年的大火,使其展露出建築之下隱藏的建構秘密,讓大家了解到更多聖母院的歷史。

透過燒毀後的橡木樑木研究發現,當時的中世紀工匠選用了樹齡約百年的橡木,並使用稱為「 Doloire 」的特殊斧頭進行精密切割和塑形。而木材上的繩娑所磨損痕跡,更是進一步顯示出他們的運送路徑,是採用水路,沿著塞納河以木筏或船隻運輸到巴黎聖母院的建築工地,並且大量使用鐵夾( iron cramps )來連接石塊。其中的鐵夾更是揭露出年歲,最遠可以追溯至 1160 年代初期,此項建築技術不僅展現了當時金屬工藝的發展水平,更是奠定了未來對哥德式建築的影響,也間接反映出中世紀建築師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已有可持續利用的觀念。

一圖看懂

透過燒毀的建築結構,考古團隊發現更多秘密。(圖/@lechevallierAS X)

分享本圖

除了材料運送方式,回收再利用的觀念外,挖掘的過程還發現當時的工匠已知如何使用力學原理,能透過柱子與橫梁等構件組成的巧妙承重系統,有效地將建築重量分散,確保了結構的穩固和持久。這次聖母院的修復工作帶來巨大成果,並再次奠定其在歷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而能成功修復,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也表示「聖母院歷經八個世紀的風雨,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及無數動盪。重建聖母院的決定展現了我們的能力與決心,也體現了保護文化根基的重要性。」

一圖看懂

馬克宏參與開幕典禮,為聖母院的重新開啟表示喜悅。(圖/@SJallamion X)

分享本圖

引用資料:巴黎聖母院維基百科

引用資料:典藏ARTouch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photo2

1% KNOWLEDGE》什麼是藝術攝影?這家攝影藝廊又為什麼要在台灣辦攝影競賽?

藝術攝影正從紀實走向當代顯學,作品在國際拍賣場屢創高價,成為投資與收藏的新寵。1% Style 這次帶你解析全球攝影藝廊的版圖,...

K star 0

2025 K STAR 閃耀登場 在地產業伴手禮,蘊藏設計匠心

基隆擁有豐富的在地產業與特色商品,然而在品牌能見度與市場拓展上,仍具高度成長潛力。近年來,基隆市政府積極推動產業發展,透過創新行銷與品牌轉型,...

酒_開門

跨界實驗室|關於微醺》不只是賣給亞洲,而是為亞洲而釀|烈酒新品 揭示風味主導權的變化轉移

在烈酒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蘇格登、布萊迪、噶瑪蘭與金門高粱不再只是「把酒賣給亞洲」,而是開始真正「為亞洲而釀」。從深焙桶型到年份標示,...

(圖/玖尹 提供)

中秋獻禮(一)》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於月圓之夜為摯愛之人,送出最真摯的愛意

自古說,中秋夜,月圓人團圓,被寄予家人間團聚之意。夜晚時分,坐於戶外景觀餐廳中,與親朋好友小酌幾杯,抬頭望著天上皎潔的月亮,一邊暢談生活大小事,...

(圖/高雄萬豪酒店 提供)

夏日龍蝦季這樣吃!從肉質鮮甜的蒜蓉清蒸青龍,到奶香濃郁的爐烤波士頓龍蝦,來場衝擊味蕾的海洋之旅

時而天晴,時而暴雨,時而打雷,時而天氣悶熱,這是 2025 年的台灣夏日景象。在炎熱的夏日,高溫的天氣,時常使人沒有食慾,想品嚐道地的當季海鮮來消暑,...

The One1

給大人一場專屬的夏令營|劉邦初與 The One 如何為心中的孩子打造「大小孩童樂會」?

在台灣盛行親子夏令營的此刻,《 The One 》執行長劉邦初卻提出一個看似簡單,卻直指人心的提問——「我們都為孩子找過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