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是我最後一天,我要怎麼過?」|與 TED x Taipei 策展人邱孟漢與楊于葶聊聊,他們如何探索自我與生命

TEDx Taipei1

歷經千辛萬苦,走上邱孟漢 Dio 與楊于葶 Prem 位於天母的住宅,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這間位於都市裡的公寓大樓,卻有廣闊的空中庭院,你說是「世外桃源」嘛卻又不像,倒有一點「大隱隱於市」的味道。Dio 與 Prem 穿著得自在,大地色系的針織衫,有一種有趣的悠閒感,這與我們今天想要與他們聊的主題——自我探索,有些異曲同工,但他們給了我更直接的觀點——分享。

施與受 內與外的兩面性

「探索」與「分享」,確實是兩個很有趣的詞彙。「探索」代表的是從外向內「收」,「分享」代表的是從內向外「給」,但在Dio 與 Prem 的眼中,卻似乎是一體兩面的「循環」觀點。當我們談論「分享」時,談的往往不只是內容,更是一種態度,但這樣的態度並非是為了「公益」,而呈現出來的,卻是一種喜悅,這確實很TED。問起 Dio 怎麼看TED,他給了我一個很簡單的答案:「真正的分享不是告訴別人『這是對的』,而是『這是我的故事,你怎麼看?』」

你可以說,這是當今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享平台之一。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創立於1984年,以「Ideas worth spreading(值得分享的想法)」為核心宗旨,致力於將跨領域的深刻見解與創新思維,用簡潔、動人的方式傳遞給世界;TED Talk 的形式通常為18分鐘以內的演講,內容可以說是包山包海,從科技、設計、人文、醫療、教育、心理、社會等無數主題所在多有,他們邀請來自全球的思想家、實踐者、故事說書人,用「最個人」的語言,分享最普世的洞見。

除了官方的 TED Conference 與 TEDx 的在地授權活動外,TED 也發展出包括 TED-Ed(教育)、TED Fellows(新銳人才計畫)等多元項目,讓知識以更多元的方式擴散。而 TEDx Taipei,正是這樣一個地方策展團隊,在台灣用自己的語言、議題與文化語境,持續邀請人們「說出真實、聽見世界」。話說得很冠冕堂皇(笑),但問起 Dio 為什麼會成為 TEDx Taipei 的策展人,他則給了我一個「生命轉彎」的故事。

在加入 TEDx Taipei 前, Dio 從事的是金融業。辦公室在台北 101 大樓的他,你可以說 Dio 是人生勝利組也不為過:「有一天我坐在辦公桌前,看著在我對面工作的老闆,突然間,我對自己有了一個疑問:五年後,我可能會坐在那個位置,但,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Dio 告訴我,自己如果有意為之,五年後一定可以「得償所望」,但如果這樣的生涯、職涯並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我現在在這裡做什麼?」

分享  自己被點亮的那一刻

這確實是一個大哉問,也開始了 Dio 探索人生的旅途。當時的他並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在哪裡,只是想找一個讓自己可以覺得有「成就感」的地方,「我只是想知道,我想要找到我生命的熱情是什麼?」那時候的 Dio 確實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但真正觸動 Dio 的,卻是一則TEDx Taipei 的影片,「我確實因為這一支影片,被療癒了,也被『點亮』了。」確實,「點亮」這個詞有些有趣,Dio 回想那個夜晚——那是一個低潮的深夜,他無意中滑進了一支TEDx Taipei 演講影片;畫面裡,舞蹈家許芳宜說著《敢於和世界不同》,說著自己一個人赴紐約學習的故事,畫面中的她言語不華麗,但真實而熾熱,Dio 坐在床邊,一邊看、一邊流眼淚,他告訴我那一刻,他感覺自己內在的某團火被點燃了:「她正在說的,就是我想面對的生命。」這一段不經意的感動,成為他願意加入 TEDx Taipei 最根本的理由。

一圖看懂

Dio 與 Prem 期待屬於自身的「真實分享」,這是一種陪伴,也是一種學習。(圖片: AL Poshi 攝影)

分享本圖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某個角落的某個人,在某個困頓的時刻,因為 TED 的一支影片像我那時一樣被『點亮』,那就夠了。」又一次「點亮」,這樣的觀點的確創造了屬於他們「真實的分享」。而作為相互支持的角色, Prem 則早一步走上自我探索之路的旅人:「我沒有一個模板可以照著走,所以我只好自己成為那個模板。」確實,「內在的穩定」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選擇,兩人沒有刻意要成為什麼模範,只是一次又一次重複詢問自己,這段關於探索的歷程,也深深影響了他們對「學習」的看法。

在 TEDx Taipei 之外,Dio 與 Prem 還創辦了共學團體,一個在農場、自然、生活中緩慢成形的教育實驗。他們不稱自己為老師,也不認為自己是知識的引導者,卻更像是陪伴者,是相信學習來自生命本身的人。

「我們不是在教孩子學習,我們是在創造一個讓學習可以自然發生的環境。」Prem 選擇將孩子帶到田間與動物為伍,讓他們用手碰觸泥土、用耳朵聽長輩的故事、用心感知世界的回應;學習不被時間表綁定、不被標準答案壓制,而是從真實的生活裡長出來的好奇與連結。因為他們更相信真正的學習是「與人共學」,而不是「學給誰看」。在這樣的空間裡,大人也不是提供答案的人,而是一起學著提問、一起觀察、一起驚嘆的夥伴。

「學習從來不是裝進更多資訊,而是『打開自己』。」Prem 相信人天生就擁有好奇心,尤其是孩子,所以他們在規劃共學體驗時,期待更多的不是一種「上對下」的培養,而是「放下既定印象」的解放:「我一直相信,學習的快樂不是來自掌握知識,而是來自感覺到自己還活著、還在走、還有選擇。」

不爲找答案的提問

「我發現最有力量的問題,常常不是關於答案,而是關於愛。」 Dio 爲學習這件事,下了一個有力量的註解。他告訴我,自己每天靜心時,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如果今天是我人生最後一天,我想怎麼過?如果這件事情出於愛,我會怎麼做?」這些問題成為他探索自我與做出選擇時的羅盤,也成為 TEDx Taipei 與共學實驗的核心。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孩子教會的。」Dio 笑說,當自己放下教導的角色,反而能看見他們本來就有的智慧,「這時候的我,確實是收穫最大的。」這樣的共學實驗,像是一個關於信任的行動,因為孩子相信關係能承載教育,也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尊重,可以從最日常的陪伴中被練習出來,「這沒有排名、沒有講義、沒有KPI,有的只是一群願意慢下來、真實相遇的人。」

一圖看懂

「共學」是一種創作對話空間的平台, Dio 與 Prem 兩人很有默契地希望分享那些曾經點亮過他們的瞬間。(圖片: AL Poshi 攝影)

分享本圖

他們不把 TEDx Taipei 與共學平台當作一個「施與」的介質,而是一種「創造對話空間」的觀點,他們不是要傳遞標準答案,而是邀請每一個人問出那個對的問題,「所以在TEDx Taipei,無論是科學家、護理師、創業家還是藝術工作者,他們都要先學會把專業說成『大白話』,因為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你知道了什麼,而是你是否讓別人『聽見』。」不是把人裝滿,而是把人打開,照樣的教育不是塑造,而是陪伴;不是被安排,而是被喚起。

問問題,一直是人生最大、也最重要的議題。我喜歡這對搭檔,不但問「我怎麼能更真實地活著?」更會回應「讓我們一起走,邊走邊找。」他們不想燃燒自己成為誰的光,他們只是想「分享」,分享那些曾經點亮過他們的瞬間。

Prem 告訴我:「我愈學,與知道自己是多麼平凡。而也正因為這份平凡,我的世界打開了。」而 Dio 也同意:「我真的在過我想要的生活——而光是這一點,就已經很足夠了。」這是他們對於生活的提問,看起來,也在他們眼中的「那條路」上,已經持續前進中。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圖/unsplash)

城市學》揭開東南亞神秘族群的面紗:深藏在熱帶雨林中的峇峇娘惹

談起東南亞文化,我想許多人會想到潮濕的熱帶雨林氣候、碧海藍天,抑或是充滿辛香料的南洋美食。人們的膚色似乎比較深,嘴裏說著似懂非懂的語言⋯⋯...

Galaxy Ring1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試圖掌管一切的魔戒所為何來?|評測 Samsung Galaxy Ring 與其未來想像

或許你可以說,在智慧型手機推出之後(尤其是那個被賈伯斯稱為「寬螢幕的 iPod 、革命性的行動電話、前所未見的網路通訊裝置」的 iPhone ),...

(圖/pexels)

1% KNOWLEDGE》關於微醺:威士忌也有風土?品酩威士忌你一定要知道的幾個名字

說到「風土」兩個字,你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葡萄酒,但威士忌的「風土」更為複雜,卻也更加有趣,這一次 1% Style 帶你走訪威士忌的世界,從「...

(圖/采昌國際多媒體)

對日本人來說,《孤獨的美食家》絕對是科幻片?與松重豐的深度對談,「獨食精神」依舊能影響世界

在網路流傳的「國際孤獨指數表」內,「獨食」可說是挺引人關心的活動。可說實在,現代人因應生活壓力,選擇汲營度日,獨食,也只是想擁有一段只屬於自己的安靜時光,...

(圖/ Pexels)

咖啡豆又漲了?價格創半世紀最高,全球研究:千萬咖啡農「活在貧窮線下」

剛睡醒來一杯冰冷、溫熱的咖啡提神,感覺精神都來了,這是許多上班族和學生的每日必需品。全世界多達 100 種以上的咖啡品種,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種呢?冰美式、...

(圖/葛飾戴斗 繪、Amazon.com、派對咖孔明 X)

三國志 Made in Japan?從漫畫電玩到企業聖經,日本如何將三國玩得出神入化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曾作為軍閥門下賓客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場白就寫了這麼一段話,總結了中華文化對戰爭、對歷史始終反覆重演的基礎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