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實驗室|關於老物》你不知道的飲酒「靈性之爭」

關於老物》你不知道的飲酒「靈性之爭」2

小酌怡情是當今的流行文化,但你可能不知道酒在歷史長河裡是個爭議性十足的東西,而酒器也隨之變化,在我的收藏中,最特別的莫屬英國特有的「挑逗」酒櫃:「Tantalus」

tantalize/tantalise (verb)

"to make someone feel excited or attracted by an offer or a suggestion of something that is, in fact, unlikely to happen."

翻譯:吊胃口、挑逗、撩撥

當然,這一切,都得從希臘神話開始:

#我爸被我阿公殺了因為我爸殺了我

如果是在當代的報章雜誌上,這驚悚的標題絕對可以在新聞版面上吵個好一陣子。謀殺案耶!是誰這麼狠毒?是誰這麼嗜血?但,其實這是一個希臘羅馬的神話:回歸到主人翁——Tantalus,他是希羅神話的神祇,他是宙斯(Zeus)之子,但藐視眾神的權威,試圖挑釁其他人,腦洞大開地烹殺了自己的兒子,並宴請其他神祇來「吃兒子」,藉以測試(或比劃)彼此的法力。

宙斯知道後震怒:「你居然殺了我的孫子還宴客!看我怎麼收拾你!」當然,不到三兩下的功夫,Tantalus被打入冥界,只能永遠被綁在膝下有水池的果樹上,渴了,水就退,餓了,頭上的果樹結的果實就落去遠方,最大化口渴和飢餓的折磨(宙斯真的很懂怎麼虐人(抖))。但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化作英文動詞,則意指刻意地撩撥或挑逗,用胡蘿蔔吊著馬兒眼前般那種「看得到吃不到」的心癢糾結。這個故事,生動地描述了酒與人類之間的愛恨情仇。

成仙之瓊漿只配天上有

幾萬年前,一種果子發酵而成的液體,人嚐了以後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魔幻感覺,而可能做出平時不會做的事情,或說些平時沒勇氣的話,種種近乎「刀槍不入」的歡快鬆弛,令當時的人覺得此液體定是神賜,服下之後可以更靠近天界。

奉瓊漿玉液為獻祭的最高榮品,像是希臘羅馬時期的酒神祭拜儀式(也稱Bacchus或Dionysus),認為喝酒可以達到和眾神一起狂歡趴踢的境界。這個Dionysus被稱為葡萄酒之神,他擁有使人醉酒的魔力,藉由人們飲用著這樣寶紅色液體時,散播富饒、歡樂與慈愛,古希臘人相信酒神維護著世界的和平外,還庇祐著農業與戲劇創作等文明發展。所以他們狂歡、他們祭拜,他們甚至與神同在。

一圖看懂

(圖/Pexels)

分享本圖

當然這種「只配天上有」的液體相當珍貴稀有,有些文明立法只有王公貴族或神職人員配得享用,其他階級呀!別想。但慢慢地隨著釀酒技術的成熟,無論貴族宴會或平民間婚喪嫁娶等場合,酒都成了必需品,不但用來彰顯個人身份,更是權力和地位的一種強有力的象徵l除此之外,酒也可以疏通人際關係,畢竟「把酒言歡」是古至今從東到西的人際通理,一種世界各文明的共識。

酒作為萬靈處方簽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人畜共居、排泄物和廚餘滿坑滿谷。據說,即便亨利八世這位愛漂亮又多情王的眾多宮廷裡,貴族們隨地大小便是習以為常的事情,於是乎,水質的污染程度,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當然,提煉出純淨水非常花錢,除非你土豪,不然想都別想。水質很糟,所以人們常因喝下水之後出現下痢甚至致死的狀況,酒精飲料(特別是淡啤酒)絕對是避免傳染疾病一個方法,幾乎代替了當時日常的飲用水;其中還有一個說法:中世紀以基督宗教為權力中心,他們為了推翻希羅統治下的傳統,不斷灌輸人民頻繁地洗澡是不潔的,更何況喝水,但在後來,詛咒一樣的黑死病大流行,直至今日都無人知曉傳染源,於是人們開始相信這天災會從身上露出的洞口(從耳鼻乃至毛孔)滲透,更加不願意碰到不潔的水。

所以,那時的醫生常開的藥單,是催吐、灌腸、放血及服用酒精。就當時的醫學理論認為,酒這類熱性的飲品,被稱為「生命之水」:烈酒可以用來抵禦嚴寒,而且蒸餾後的酒相對純淨安全,加上酒精本身也有殺菌作用,很多病可能也就自己好了,所以,原來「體內消毒」自古就有記載,我們不過是重蹈古人覆轍罷了。

(八卦一下,當時的太陽王路易十四不太洗澡,華麗至極的凡爾賽宮實則臭氣薰天,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上一篇《你不知道的香水歷史》。)

一圖看懂

(圖/舊妮老物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圖/舊妮老物 提供)

分享本圖

16世紀以後,像是威士忌、白蘭地、蘭姆酒與伏特加這樣的蒸餾酒,已進入了當地貴族酒精文化的主流。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美國,禁酒令和威士忌酒稅法的影響下,威士忌是一種成藥,需要處方籤才能取得,我們現在還是可以看到當時有一種類似鈔票的防偽處方,那是見證當時時空背景的收藏。這張處方簽上面,有患者姓名/每幾個小時飲用多少克的酒精,而診所地址更清晰可見。當然,歐洲在城市發展愈來愈好以後,水質問題逐漸改善,人們對於酒可以治百病的信念也逐漸瓦解,但,酒、人類和文明之間仍持續緊密連結。

殖民的王牌秘寶到工業革命的靈魂拷問

航海大發現後,帝國的強權複製到了殖民地。高濃度的烈酒,伴隨著殖民地的擴張在世界廣泛傳播;當然,殖民地的原住民多是以狩獵採集為主的部落社會,社會框架沒有那麼強,因此他們受到烈酒的強烈衝撃,這類酒精等成癮物質讓原住民陷入疆屍狀態,帝國就這樣輕鬆插旗。歷史學家指出﹕「若將發酵飲料比喻為弓箭,蒸餾烈酒則有如槍炮。」烈酒力度強勁、成癮性高,加上便於保存和運輸的特性,不但有利可圖,更成為殖民的大砲級手段。

想不到吧,免去刀槍子彈,用高濃度酒精麻痺敵人!

直到維多莉亞掌權的1885 年,英國政府的總收入有將近一半來自菸、鴉片、酒、茶的稅收,以成癮品為主要的財政後盾,甚至可說為國庫根本。

一圖看懂

(圖/Pexels)

分享本圖

16世紀始宗教改革運動盛行,在英國,亨利八世推行了英格蘭宗教改革,創立英國國教派,試圖和天主教勢力抗衡,改革期間解散了大量天主教的修道院,逼迫許多天主教修道士還俗,而這些修道士為了活下去,只能在農場與家中自製烈酒。雖然英國沒有真正發過禁酒令,但執政者把課稅的手伸進酒精裡:多數的蘇格蘭酒廠要不是倒閉就是被迫地下化經營,蘇格蘭威士忌被藏進教堂、祭壇、墓園,甚至棺材裡,用以躲避稅吏惡魔的查緝。

於是乎,製酒人只能在黑夜中蒸餾烈酒,Moonshine(月光酒)這個字成了英文中私釀酒的代名詞。因為酒精濃度越高,稅收就越重,雖說曾經貴族不需要繳稅,但依舊讓烈酒的市場價值越來越高,動輒一個勞工階級好幾個月的薪餉。於是在這個「酒比黃金貴」的世界中,如果你是貴族,身邊可能充斥著僕人或階級較低的員工,一口可能要價幾盎司金幣的昂貴陳年蒸餾酒當然要存好,最好有個精緻的「櫃子」,把佳釀美酒都鎖起來,酒櫃設計的樣式也越來越多樣。

進入18世紀,普通人雖說只能喝著淡啤酒,但飲酒文化早就已經流進人們的血液。你可以說回到農耕社會時,勞動方式相較自由一些,喝醉的話,頂多是今天的地不種了,睡一覺明天再說。但到了工業革命後的時代,緊湊的勞動節奏,像牢籠鎖鏈一般禁錮著工人的時間,效率是最重要的,站在資本的方面,喝醉不但會嚴重影響工作績效,還可能引發遲到、缺席或曠工等問題。

一圖看懂

(圖/舊妮老物 提供)

分享本圖

醉酒後帶來的治安問題此時也愈發嚴重,失業率和犯罪率增長外,互相鬥毆或毆打家屬等暴力行為與日俱增,「酒」這玩意兒破壞工作場地的和諧,也讓工廠老闆的口袋破洞,於是,酒就「又」再被妖魔化了,衛道之士和上流貴族們就指責烈酒的氾濫造成低下階層道德敗壞,衝擊社會秩序,酒館理所當然被視為犯罪與動亂的溫床,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因此他們向國會施壓,最終迫使英國政府於 1751 年大幅提高烈酒稅與酒館申請門檻。

程度上的禁酒,成了一種政治語言和操控手段,倘若上升至信仰等級,醉酒等於會下地獄。看著名繪畫<Gin Lane> ,描繪一條路上人們紛紛醉倒的恐怖景象:前景階梯上瘦骨如柴醉漢和一位置嬰兒不顧的母親,中井鬥毆的一群人,正上方懸吊的棺材示意著死亡,彷彿連我們都可以聞到街上的惡臭!這是不是屬實我們不知道,但像極了想像中的地獄。

一圖看懂

(圖/舊妮老物 提供)

分享本圖

進入維多利亞時代,以「茶」代「酒」的文化興起,茶搖身取代酒精在社會上風行,用喝茶代替酗酒,既符合新教教義更順應經濟和當時政治局勢。貴婦們進行下午茶的rutine通常在早午餐和晚餐之間的點心時間,身著束腰和澎裙,搭著千里貿易而來的斯里蘭卡紅茶和司康,暢言著各式八卦,而酒又一次被上鎖、標籤化和地下化,但依然暗流洶湧。

但,酒一樣是會挑逗人的,於是乎,回到這次的收藏「Tantalus」,就是在以上特殊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工匠們設計出一款縷空、卻在上鎖後拿不出來的半裸露酒櫃,讓人胃口被調的牙癢癢。(好厲害的命名功力啊!)那個看得到吃不到的英文動詞,那段被挑逗慾望折騰的希臘神話,那種讓人心癢難耐的飢渴,都被封印、被阻止,更被鎖上了。而「Tantalus」讓裡面那使人糾結的液體,成了更垂涎欲滴卻得來不易的禁忌之液,使得我們開始幻想,若有鑰匙,或許能像亞當或夏娃,食用下禁忌之果,或更靠近天神,是嗎?或許也不是。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圖/ACPV ARCHITECTS)

建築 不只是城市中的風景而已|與國際建築大師關於建築、城市與生活風格的一段對話

關於城市輪廓,建築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它不但必須解決場所議題,更要帶動生活的想像與期待。這一次趁著義大利國寶建築師 Antonio Citterio 領軍的...

(圖/Bushmills)

愛爾蘭與台灣最近的距離|與 Bushmills 首席釀酒師 Colum Egan 的生活風格對話

相較於蘇格蘭威士忌,對台灣人來說,他們對於愛爾蘭威士忌或許比較陌生,這可能是因為「大國政治」的關係,台灣人與愛爾蘭似乎認識較少,但作為蘇格蘭威士忌的「大前輩...

藝術拍賣官游文玫

「幫拍品找到心愛的主人,就是我的意義」|拍賣場的指揮家:藝術拍賣官游文玫的人生故事

拍賣官,在你印象中是怎樣呢?許多電影裡,他們穿著正式服裝,站在台上,現場來賓爭著競價,而拍賣官揮著手,帥氣落槌。然而,這種畫面是真實存在嗎?究竟「拍賣官」...

(圖/舊妮老物 提供)

跨界實驗室|關於老物》放血=治病?你不知道的中古醫療觀

放血療法裡對我們來說可能不是這麼陌生,依我膚淺的理解,中醫會在傷處扎一個小洞,將少量淤血放出,達到氣血循環的效果,但你知道嗎?在歐洲,放血療法(...

(圖/坂本龍一 fb)

跨界實驗室│關於電影 》音樂大師的「配樂進化史」:坂本龍一的五部傑作,創造永恆影史經典

當悠揚琴音在銀幕前後流轉縈繞,正在觀賞電影的你,無論是感動的熱淚盈眶,或是悲傷的悵然若失,問及心中會浮現哪一號人物,答案仍舊會是——坂本龍一。...

(圖/Audemars Piguet 官網/HUBLOT 官網)

跨界實驗室│關於腕錶 》從工藝結晶到藝術家的專屬畫布,當代腕錶的「藝術性」從何而來?

在過去,當腕錶與藝術扯上關係,通常都直指著琺瑯、金雕、鏤空等傳承以久的製錶工藝,可到現今,我們統稱的「藝術腕錶」範疇,聯想到的除了上述例子,...